——《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·说戒正仪篇》解读
济群法师

【点击查看全书链接】

六、维那行事

  在布萨羯磨中,维那相当于主持人的角色。各项准备工作就绪,维那就要开始行使职责。其中分五个部分。
  1. 盥掌浴筹
  六、明维那行事。应年少比丘三五人助办所须,各具修威仪。维那取香水及汤,次第洗手已,持水汤至上座前,互跪,盥上座掌已,取筹浴之。各说偈言:“罗汉圣僧集,凡夫众和合,香汤浴净筹,布萨度众生。”若上座老年,或不解时事者,维那自浴筹已。
  第一个仪程,是净手和浴筹。
  “应年少比丘三五人助办所须,各具修威仪。维那取香水及汤,次第洗手已,持水汤至上座前,互跪,盥上座掌已,取筹浴之。”维那主持布萨时,需要找三五个年轻比丘帮忙,行事者都要具足威仪,法相庄严。维那作法前,先以净水和香汤次第洗手,然后将水和香汤端到上座面前,跪请上座沐手。上座洗手之后,再取过筹在水中清洗。
  “各说偈言:罗汉圣僧集,凡夫众和合,香汤浴净筹,布萨度众生。”浴筹时,大众应一同诵偈:不论证道的罗汉圣僧,还是尚未见道的凡夫僧,现在都汇聚一堂,以香汤浴筹使之清净,然后就要履行布萨羯磨。通过每半月半月说戒,以此住持正法,度化众生。
  “若上座老年,或不解时事者,维那自浴筹已。”如果上座已是耄耋之年,或对行事的细节不太清楚,维那就可以自己浴筹。这也是为了表示对行筹、受筹的重视。筹虽然只是计数之用,但并不是谁都有资格参与行筹和受筹的,它代表着出家人特有的资格。就像选举时,选票虽然只是一张纸,但可以参加选举,是代表公民的权利,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认识行筹的意义。
  2. 行众汤水
  余有净水、香汤,随多随少,各取行之。令一年少比丘将水行之,各说偈言:“八功德水净诸尘,盥掌去垢心无染,执持禁戒无缺犯,一切众生亦如是。”
  依安师古法,应左手执手巾上,右手持下行之。维那执筹唱白者,令余人行之,及香汤、净巾亦尔。又令一人持香汤行之,各说偈言:“香水熏沐澡诸垢,法身具足五分充,般若圆照解脱满,群生同会法界融。”此之二偈,各至座前说之,不得一时也。
  又,水汤二物但得盥掌,本无漱口之事。往往有之,自出愚叟。

  接着,向僧众行净水和香汤。
  “余有净水、香汤,随多随少,各取行之。”上座沐手、浴筹之后剩余的净水和香汤,不论多少,依次行给参与布萨的僧众。
  “令一年少比丘将水行之,各说偈言:八功德水净诸尘,盥掌去垢心无染,执持禁戒无缺犯,一切众生亦如是。”先让一位年轻比丘将净水端到僧众面前,让每人洗一下手,以示清净。沐手主要用于表法,必须心法相应,所以同时还要说个偈颂:此水如八功德水一般,外则以净水除掌垢,内则以道水涤心尘,所以在沐手时就能净化身心内外一切烦恼污垢,不被五欲尘劳所染。希望我们能严持净戒,秋毫无犯,无一缺漏,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戒行清净,最终走向解脱。这个偈颂非常好,我们每次洗手或洗脸时,也可以作如是观想。八功德水即具有八种功德的水,分别是:一、澄净,谓澄渟洁净,离污浊故。二、清冷,谓清湛凉冷,无烦热故。三、甘美,谓甘旨美味,具至味故。四、轻软,谓轻扬柔软,可上下故。五、润泽,谓津润滑泽,不枯涩故。六、安和,谓安静和缓,绝迅泛故。七、除饥渴,谓水仅止渴,今兼疗饥,有胜力故。八、长养诸根,谓增长养育身心内外故。
  “依安师古法,应左手执手巾上,右手持下行之。维那执筹唱白者,令余人行之,及香汤、净巾亦尔。”按道安大师的布萨仪轨,行完净水、香汤之后,需有人手持毛巾,左手拿着毛巾上边,右手拿着毛巾下边,依次让洗过手的人擦一擦。布萨时,维那主要负责执筹及主持宣布,行净水、净巾、香汤这些事,都是让年轻比丘来做。
  “又令一人持香汤行之。”行了净水之后,再让另一人手捧香汤依次行给僧众。行净水主要表示断恶,寓意清洗污垢,身心无染。行香汤主要表示修善,寓意德行高洁,芬芳远布。持戒就是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以此达到自净其意的效果。又说,净水和香汤分别代表因行和果德。
  “各说偈言:香水熏沐澡诸垢,法身具足五分充,般若圆照解脱满,群生同会法界融。”行香汤的时候也要说偈颂:以香汤熏习沐浴,可以清除一切尘垢,由此成就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五分法身。如此,般若智慧就能得以开发,从而圆满解脱。众僧和合清净地说戒,就能实践六和精神,并由事和达到理和,同归法界。
  “此之二偈,各至座前说之,不得一时也。”以上两个偈颂,必须在净水、香汤行到座前时分别说,不能大家一起说。因为这是经常出现的问题,所以道宣律师特别加以警示。
  “又,水汤二物但得盥掌,本无漱口之事。往往有之,自出愚叟。”此外道宣律师还提醒说,净水和香汤只能沐手,不是用于漱口的。现在往往有人用来漱口,这是愚痴者的想当然而已,没有经教依据。
  3. 示打静法
  其维那浴筹已,至上座前打静处立,左手捉筹,右手捉打静椎,其柄亦须香水净已。打静法,如“杂品”中。
  打静,是由维那打椎,令僧众闻声后收摄身心,安静参与。同时也作为每项仪程开始前的标志,比如维那宣布行筹或取数告众等,都要先打一下椎,提醒大家注意,然后再说。
  “其维那浴筹已,至上座前打静处立,左手捉筹,右手捉打静椎,其柄亦须香水净已。”维那浴筹之后,到上座前打静椎的地方立定,左手拿筹,右手拿静椎。静椎的柄也要以净水、香汤清洗。
  “打静法,如‘杂品’中。”打静的具体方法,杂行篇中有详细说明。
  4. 唱告法
  · 审问监护
  当举手打一下,告云:“大德僧听!众中谁小,小者收护。”有云“并供养、收筹”者。
  以下,维那师开始主持布萨仪程。首先请出协助布萨的年轻比丘。
  “当举手打一下,告云:大德僧听!众中谁小,小者收护。有云‘并供养、收筹’者。”维那师先要举手打一下静椎,然后宣布说:各位大德请听,大众中谁的年龄最小?年龄小的人请来负责布萨的相关事务。收,就是收放说戒过程中使用的器具,护就是护持说戒羯磨的正常举行。有的还说,请年轻比丘来供养并收筹。
  · 召集圣凡
  又打一下,唱云:“大德僧听!外有清净大沙门入。”三说之。有解云:大沙门者,宾头卢也。准《律》,恐不集者,更相捡挍,故作法命之,不局贤圣。有云:前加一白,“未受具者出”等。
  《四分》,说戒不得妄驱沙弥。以戒本,说戒人自唱令出。[1]

  若依《僧祇》三律,维那在前唱出。故彼戒本云:说戒者言,“未受戒者已出”等。[2]
  若高座诵外宗戒本,维那依前唱出,不须道及“不清净者出”。以言中所嘱,事在高座《序》中。或自发露,便应说戒。
  其次,召集贤圣僧和凡夫僧。
  “又打一下,唱云:‘大德僧听!外有清净大沙门入。’三说之。”维那师又打静一下,宣布说:各位大德请听,外面还有没有清净大沙门,请进来参加说戒。一共说三遍。虽然前面已经打楗椎通知,但为了防止还有遗漏,所以在正式说戒前再次禀告。
  “有解云:大沙门者,宾头卢也。”清净大沙门到底指谁呢?有的解释说,是指宾头卢尊者,他是佛世时的阿罗汉,发愿在佛陀入灭后留在世间给大众种福田。
  “准《律》,恐不集者,更相捡挍,故作法命之,不局贤圣。”但道宣律师认为,按戒律来说,这么做只是担心作法时有人不曾到场,影响大众作法。因为界内比丘未到齐的话,说戒羯磨是不能成就的,所以最后通告一下,并非仅限于贤圣僧。但对破了重戒的人,即使不来说戒,也不影响僧团的和合清净,因为他本身就没有资格。所以,清净大沙门是指僧团中没有犯过四重罪的比丘,当然也通于圣僧。
  “有云:前加一白,‘未受具者出’等。”也有人说,维那此时应该宣布一下,没有受具足戒的请出去。
  “《四分》,说戒不得妄驱沙弥。以戒本,说戒人自唱令出。”但道宣律师认为,按照《四分律》,说戒时不可随便将沙弥驱出。那该由谁来说呢?戒本中已有“和合僧集会,未受大戒者出”一句,说戒者自然会诵到,至此再令沙弥退出。所以,不必由维那师专门宣布。
  “若依《僧祇》三律,维那在前唱出。故彼戒本云:说戒者言,‘未受戒者已出’等。”但各戒本的规范有所不同。如果按照《僧祇律》《五分律》《十诵律》行布萨,就要由维那在说戒前宣布,令未受戒者离开说戒堂。因为这三种戒本中,说戒者都会说到“未受具戒者已出”,显然,之前已由维那让他们离开了。
  “若高座诵外宗戒本,维那依前唱出,不须道及‘不清净者出’。以言中所嘱,事在高座《序》中。或自发露,便应说戒。”外宗,《行事钞》全称为《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》,是依《四分律》为本宗,故称他部戒律为外宗,不是用来简别佛法和非佛法的。如果上座诵的是《四分律》以外的戒本,维那师就要宣布“未受具戒者出”,但不需要说“不清净者出”。因为这一内容应由说戒者在诵出《戒经·序》后问:“今问诸大德,是中清净不(如是三说)?”有些人可能犯了些小戒,但在说戒前没来得及忏悔,听到此时,还可以心念发露,然后开始和合说戒。
  · 告众受筹
  如是唱讫,又打静云:“大德僧听!此众小者已收获,未受具已出(诵《四分戒本》不须此言),外清净大沙门已入。内外寂静,无诸难事,堪可行筹,广作布萨。我某甲比丘为僧行筹、作布萨事,僧当一心念作布萨,愿上中下座各次第如法受筹。”三说已,云:“并受嘱授人筹。”
  第三,进入布萨正式仪程,宣布行筹、作布萨事。
  “如是唱讫,又打静云:大德僧听!此众小者已收获,未受具已出,外清净大沙门已入。内外寂静,无诸难事,堪可行筹,广作布萨。”召集凡圣之后,维那再打静一下,向大众宣布说:各位大德请听,现在年轻比丘已将所有准备工作做好,未受具足戒的沙弥也已离开,说戒堂外的清净大沙门都已进入。僧团内外和合清净,没有任何障碍,可以开始行筹,举行布萨羯磨。如果诵《四分戒本》,就不必说“未受具已出”。
  “我某甲比丘为僧行筹、作布萨事,僧当一心念作布萨,愿上中下座各次第如法受筹。”维那师接着说,我某某比丘(自称法名)现在要为大众行筹,统计人数,然后作布萨羯磨。请各位僧众一心忆念布萨法事,也请上座、中座、下座按次第如法受筹。僧团是依戒腊长幼有序,在举行任何活动时,都要依次而坐,不得僭越。
  “三说已,云:‘并受嘱授人筹。’”嘱授人,即与欲者,为他传欲。将以上这段话重复说三遍之后,就可以开始行筹,同时提醒大家:代人请假者,此时也要代他受筹。因为与欲者已经如法请假并对僧团一切决议表示赞同,所以人虽然没来,也是要受筹的。
  · 行大德筹
  便来至上座前,互跪授之。上座即偏袒,互跪合掌。诸僧一时随上座仪式。上座说偈言:“金刚无碍解脱筹,难得难遇如今果,我今顶戴欢喜受,一切众生亦如是。”说已受取,两手擎而顶戴之,或可受已顶戴说偈。
  彼后收筹者,至上座前亦同威仪。当还筹时,复说偈言:“具足清净受此筹,具足清净还此筹,坚固喜舍无缺犯,一切众生亦如是。”便还他筹。不得复座,待供养已。如是展转乃至大僧讫。收筹者来至上座所,授之。上座取已,便数知之。

  第四,从上座开始正式行筹。
  “便来至上座前,互跪授之。上座即偏袒,互跪合掌。诸僧一时随上座仪式。”行筹的年轻比丘先来到上座面前,跪着将筹交给上座。上座在受筹时,也应该偏袒右肩,互跪合掌。此时,参加布萨的僧众都要随同上座的威仪,互跪合掌。
  “上座说偈言:金刚无碍解脱筹,难得难遇如今果,我今顶戴欢喜受,一切众生亦如是。”上座受筹时要说一首偈:筹是代表金刚般无坚不摧的解脱道行者的身份,我现在有幸得到这种稀有难得的身份,故以欢喜心顶戴受持,希望一切众生也能具备这样的身份。此处,顶戴是身,诵偈是语,欢喜是意,三业具足,即自利也;希望众生亦如是,则为利他。
  “说已受取,两手擎而顶戴之,或可受已顶戴说偈。”说完之后,以双手接筹举至头顶,顶戴受持,以示恭敬。也可以在受筹之后,将筹顶戴着再说这一偈颂。
  “彼后收筹者,至上座前亦同威仪。”行筹后,年轻比丘来上座前收筹时,也要具足同样的威仪,顶戴后再收起来。
  “当还筹时,复说偈言:‘具足清净受此筹,具足清净还此筹,坚固喜舍无缺犯,一切众生亦如是。’便还他筹。”受筹时要说偈颂,还筹时还要再说一个偈颂:因为具足清净戒体,所以才有资格接受此筹,才有资格把筹还回去。希望我始终能持戒坚固,乐于布施,行为无缺,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如此。然后把筹还给收筹者。
  “不得复座,待供养已,如是展转乃至大僧讫。”还筹后不能马上坐下,还要继续保持互跪的威仪,等僧众全部受筹、还筹、说偈结束之后,才能坐下聆听说戒。
  “收筹者来至上座所,授之。上座取已,便数知之。”僧众全部受筹之后,收筹者来到上座面前,将筹交给他。上座得筹之后,数一遍,就知道今天有多少人参加布萨羯磨了。
  · 行沙弥筹
  维那后来打静一下云:“次行沙弥筹。”三说已,有沙弥者径往坐所行之,并取嘱授者。乃至僧中一遍通告云“沙弥筹”,或有大僧将欲来者。如是收已,依前付数。
  第五,沙弥同样需要行筹,以便知道参加人数。
  “维那后来打静一下云:‘次行沙弥筹。’三说已,有沙弥者径往坐所行之,并取嘱授者。”维那师打静一下后宣布:以下行沙弥筹。宣布三次之后,由负责行筹的沙弥到沙弥坐的位置行筹,同时了解哪些沙弥已经与欲、与清净。
  “乃至僧中一遍通告云‘沙弥筹’,或有大僧将欲来者。”维那师还要在比丘中通告一遍:现在行沙弥筹。因为可能有沙弥请某位比丘为他请假。
  “如是收已,依前付数。”沙弥行筹、收筹之后,也要像之前统计比丘人数一样,统计沙弥数。
  · 取数告众
  维那复至上座所,互跪取数时,上座当告云:“僧有若干,沙弥若干,都合若干。”
  维那即起打静云:“大德僧听!此一住处一布萨,大僧若干,沙弥若干,都合若干人。各于佛法中清净出家,和合布萨。上顺佛教,中报四恩,下为含识。各诵经中清净妙偈。”
  《僧祇》说云:“清净如满月,清净得布萨,身口业清净,尔乃应布萨。”[3]

  第六,维那将参加布萨的人数向大众宣布。
  “维那复至上座所,互跪取数时,上座当告云:僧有若干,沙弥若干,都合若干。”行筹后,维那再次来到上座面前互跪,听取统计数目。上座应当告诉他:比丘有多少人,沙弥有多少人,一共加起来有多少人。
  “维那即起打静云:大德僧听!此一住处一布萨。大僧若干,沙弥若干,都合若干人。各于佛法中清净出家,和合布萨。”一住处,指同一界内。然后,维那师起身打静一下,向僧众宣布:各位大德请听,共住于此界的僧众,在这次布萨中,参与的比丘有多少人,沙弥有多少人,加在一起总共多少人。大众都依佛法清净出家,现在和合无诤地参加布萨。
  “上顺佛教,中报四恩,下为含识。各诵经中清净妙偈。”含识,指含有心识的有情众生。维那师接着提醒大众说:布萨意义重大,首先是为了佛法在世间广泛流传,其次是为了报答国土、父母、施主、三宝四重恩德,第三是为了利益六道一切众生。然后请大众各诵律典中的相关偈颂,赞颂布萨法的清净,也表示自己身心清净地参与布萨。
  “《僧祇》说云:清净如满月,清净得布萨,身口业清净,尔乃应布萨。”《僧祇律》说,和谐清净的僧团就如满月一样,明亮皎洁。我们和合无诤地在一起说戒,才能使大众身口意三业得到净化,所以应该半月半月举行布萨。律中,这段偈颂是佛陀听说提婆达多破僧之后所说。《僧祇律》卷二十六云:“佛住王舍城,如提婆达多因缘中广说,乃至提婆达多走向伽耶城。佛于后向伽耶城,其日应布萨。佛语阿难:‘汝去语提婆达多来,今日僧作布萨羯磨事。’阿难即往作是言:‘长老,今日僧作布萨羯磨,世尊唤提婆达多。’答言:‘我不去,从今日后,不共佛法僧,不共布萨、自恣、羯磨。从今日后,波罗提木叉欲学不学,自从我意。’阿难闻是语已,作是念:‘此是奇事,出是恶声,将无坏僧耶。’阿难还以上事具白世尊。佛语阿难:‘汝更往提婆达多所。’乃至阿难作是念:‘奇事出是恶声,将无坏僧。’阿难还后,六群比丘自相谓言:‘沙门瞿昙必当三遣使来,我等各各正意,先作布萨事。我等作后世名誉,佛在世时,提婆达多、六群比丘共破僧。’即布萨竟,阿难以是因缘具白世尊。佛言:‘汝更第三往语提婆达多来,今日僧作布萨羯磨。’阿难即往,作是言:‘世尊唤,今日僧作布萨羯磨。’答言:‘我不去,自今日后,不共佛法僧,不共布萨、自恣、羯磨。从今日后,波罗提木叉毗尼,欲学不学,自从我意。但我等已作布萨竟。’阿难闻已,作是念:‘奇哉,已坏僧竟。’即还,以上因缘具白世尊。”然后,佛陀就说了如上偈颂,并道:“非法人已作布萨竟,如法人应作布萨。”
  5. 小众别法
  若沙弥别处说戒,如后别法。
  小众即沙弥。如果沙弥在其他地方说戒,具体仪程会在后面的别法中介绍。即使沙弥和比丘共集一处,但真正说到比丘戒的戒条时,沙弥也要离开到另一个地方。所以,是不是别处说,区别就在于之前是否在一处集僧、行筹等。

【注释】
[1]《四分僧戒本》卷 1,T22-1023 中
和合僧集会,未受大戒者出。
[2]《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》卷 1,T22-549 上
未受具戒者已出。
《弥沙塞五分戒本》卷 1,T22-194 下
未受具戒者已出。
《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》卷 1,T23-470 中
未受具戒者已出。
[3]《摩诃僧祇律》卷 26,T22-443 上
清净如月满,清净得布萨,身口业清净,是乃应布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