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《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·说戒正仪篇》解读
济群法师

【点击查看全书链接】

七、请说戒师

  七、明请说戒师。佛令上座说戒,纵前已别差,终须前请。
  应至上座前,具修威仪已,合掌白言:“大德慈悲,为僧说戒。”
  若堪说者,此说“戒事正当我作”,便即唱之。若不堪者,云:“但此说戒任当某甲,但为老病,言辞浊钝,恐恼众僧,令次座说。”即至次座亦如前请。若辞不说者,应至上座云:“次座亦辞不堪。”上座先预知有诵利者,应语维那至某甲所,云:“僧差说戒。”
  彼至前所具述已,还至打静处陈告之。若次座不堪,不须次第问下。准上,《僧祇》但得次座也。彼应告僧言:“大德僧听!僧差律师某甲为僧诵律。”梵音:某甲律师升高座。
  彼应具仪至僧中,四面礼僧已,互跪白言:“小比丘某甲稽首和南,敬白众僧:僧差诵律,恐有错误,愿同诵者指授。”白已,一礼升座。

  说戒,需要请一位说戒师。那么应该由谁来说,又该怎么礼请说戒者?
  “佛令上座说戒。”佛陀规定,说戒应该由上座担当。在僧团中,上座是德尊言重的权威人士,由此可以彰显戒律的摄受力,并表示对戒律的尊重。
  “纵前已别差,终须前请。”尽管律中明确说到应该由上座说戒,上座也知道自己的责任,但真正说戒时,还是需要特别祈请,以示对戒法的恭敬。
  “应至上座前,具修威仪已,合掌白言:‘大德慈悲,为僧说戒。’若堪说者,此说‘戒事正当我作’,便即唱之。”维那应该具足威仪来到上座前,合掌请求说:请求大德慈悲,为僧众说戒。如果上座能够胜任,这时就应该回答:说戒的事应该由我承担。随即就可以开始说戒。
  “若不堪者,云:但此说戒任当某甲,但为老病,言辞浊钝,恐恼众僧,令次座说。”如果上座不能胜任,应该回答:虽然我理应担当说戒的责任,但因为年老体衰,恐怕表达不清,不能流利地说戒,让大众听起来不能心生欢喜,还是请次座说戒吧。
  “即至次座亦如前请。若辞不说者,应至上座云:次座亦辞不堪。”维那闻言就到次座前,和之前同样地告白礼请。如果次座也婉言辞谢的话,维那师要再次来到上座前告知:次座也推辞,认为自己不能胜任说戒。
  “上座先预知有诵利者,应语维那至某甲所,云:僧差说戒。”上座事先需要了解,僧团中哪位比丘诵戒比较流利。此时即告诉维那师,应该请谁来诵戒。维那就到此人面前告知:僧团委派你说戒。
  “彼至前所具述已,还至打静处陈告之。”维那来到上座指定的比丘面前,告知“僧差说戒”后,还要再次来到打静处,向僧众宣布:今天由某某比丘说戒。
  “若次座不堪,不须次第问下。”可见,如果次座也辞谢不说戒的话,就不需要依次往下问了,而是由上座直接指定。
  “准上,《僧祇》但得次座也。彼应告僧言:‘大德僧听!僧差律师某甲为僧诵律。’梵音:某甲律师升高座。”在之前“人法是非”中的“差诵行筹法”就已说到,《僧祇律》规定,只要次座不同意,就请能诵戒的比丘来说,不必依次再请。维那应该向僧众宣布:各位大德请听,僧团派遣律师某某为僧众说戒。然后以梵音道:某甲律师升高座说戒。
  “彼应具仪至僧中,四面礼僧已,互跪白言:‘小比丘某甲稽首和南,敬白众僧:僧差诵律,恐有错误,愿同诵者指授。’白已,一礼升座。”稽首,头着地之礼。和南,问讯之语,原意为度我,属礼法之一。说戒者要具足威仪来到大众中,向四面礼僧,然后跪着向僧众说一段谦恭礼谢的话:小比丘某某(自称法名)顶礼僧众,并以恭敬心禀告大众,僧团差遣我说戒,唯恐诵时会出差错,希望一起布萨的人慈悲指教。说完之后,顶礼一拜,升座。

八、供养说戒法

  八、明供养说戒法。若有高座最善,无者在圣僧座上,抽圣僧座在下。
  彼说戒者坐已,维那打静,小者供养,梵呗作之。若准《律》文,呗匿如法。
  《出要律仪》云:如此郁鞞国语,翻为止断也,又云止息。由是外缘已止已断,尔时寂静,任为法事也。
  彼三五年少比丘持香水,僧前左右洒水。留中空处,拟行来也。香汤及华亦同水法。散洒已,余有中央。当持水华合着一盘,总从一头却行布散,使及两边。空器复本处,使人复座。当散华时,各说偈云:“《华严经》云,散华庄严净光明,庄严宝华以为帐,散众宝华遍十方,供养一切诸如来。”[1]

  彼供养者待散华已,然后作礼。三捻香已,执炉向上座所坐方互跪,炷香炉中。维那云:“行香说偈。”此法,安师每有僧集,人别供养,后见繁久,令一人代众为之,广如本文。各说偈言:“《华严》云,戒香定香解脱香,光明云台遍法界,供养十方无量佛,见闻普熏证寂灭。”维那打静讫,供养者复座,维那仍本位。
  说戒师升座之后,为了表示对戒法的恭敬,需要作种种供养。
  “若有高座最善,无者在圣僧座上,抽圣僧座在下。”为了恭敬戒法,说戒比丘应坐高座。如果说戒堂本身就有专门的法座是最好,如果没有,可以暂时把圣僧座搬到一旁,令说戒者坐到圣僧座的位置上。因为诵戒是代佛宣戒,就像古代传达皇上的圣旨一样,虽然代宣圣旨的使者地位未必高,但文武百官一律要叩首听旨。同样,诵戒者的资历未必是僧团最高的,但既然他在行使这一神圣职责,就应该接受最高礼遇。因为他代表的不是自己,而是戒律,是正法。
  “彼说戒者坐已,维那打静,小者供养,梵呗作之。若准《律》文,呗匿如法。”说戒者升座之后,维那师打静,供养香花的年轻比丘先出众,然后以梵呗供养。按照《四分律》,以梵呗作为供养是如法的,既可庄严说戒堂,亦可供养说戒者,还可起到调心的作用。
  “《出要律仪》云:如此郁鞞国语,翻为止断也,又云止息。由是外缘已止已断,尔时寂静,任为法事也。”《出要律仪》说,呗匿是郁鞞国(不详)的语言,翻译成中国话,是止断或止息之意。通过梵呗,可以止断外缘,止息内在烦恼,使我们的心寂静调柔,与法相应。
  “彼三五年少比丘持香水,僧前左右洒水。留中空处,拟行来也。香汤及华亦同水法。散洒已,余有中央。”然后,由三五个年轻比丘手持香水,来到大众前,向左右两边洒水。中间可以留空,以便来回走动。香汤和花也是同样的洒法,洒过之后,只留中间部分。
  “当持水华合着一盘,总从一头却行布散,使及两边。空器复本处,使人复座。”却行,倒退行走。然后将剩下的水和花合在一起,从一头开始往后倒退行走,边走边洒,同时洒向两边。洒完后,将空的器皿放归原处,洒花者也回到自己的座位。
  “当散华时,各说偈云:《华严经》云,散华庄严净光明,庄严宝华以为帐,散众宝华遍十方,供养一切诸如来。”当年轻比丘散花时,大家要称念《华严经》的偈颂,大意为:散花能庄严说戒堂,使之呈现清净光明的氛围。希望以这些花作为天地的帷帐,遍及十方,充满法界,以此供养诸佛如来。
  “彼供养者待散华已,然后作礼。三捻香已,执炉向上座所坐方互跪,炷香炉中。维那云:行香说偈。此法,安师每有僧集,人别供养,后见繁久,令一人代众为之,广如本文。”三捻香,即三拈香,表示供养三宝,至今仍盛行于各种法事。接着是行香供养。供养者散花之后,要向僧众作礼。拈香三次以示供养,手执香炉面向上座的方向,跪着将香插到炉中。此时维那师要说:行香说偈。关于这一点,过去道安律师做布萨时,曾让每个僧人分别拈香供养。后来因为布萨的人很多,要为此耽误很长时间,所以就让一人代替大众行香供养。具体内容详见“本文”,但根据灵芝律师的说法,“本文”已经散佚了。
  “各说偈言:《华严》云,戒香定香解脱香,光明云台遍法界,供养十方无量佛,见闻普熏证寂灭。”行香时,也要说《华严经》的偈颂,大意为:我们点燃的这炷香,是戒香、定香、慧香、解脱香、解脱知见香,希望这些香所散发的光明遍及法界,以此供养十方三世、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,使所有见到和闻到的众生,都能因此证得寂灭,成就解脱。这是通过供香来代表法供养。
  “维那打静讫,供养者复座,维那仍本位。”维那师打静之后,供养者回到原来座位,维那师仍留在原地,继续作法。

九、问答法

  九、明问答法。彼当准上诵之,至“未受具戒者出”,诸沙弥等随次而出,仪式如“别法”中。
  不来者说欲,如前“欲法”。若无者,维那互跪答云:“无说欲者。”
  又云:“谁遣比丘尼来请教诫?”彼受尼嘱者起,至僧中礼已,互跪合掌,言如《五分》法,云:“大德僧听!某寺尼众和合僧,差比丘尼某甲半月半月顶礼大德僧足,求请教诫尼人。”三说已,至上座前,长跪曲身合掌云:“大德慈悲,能教授比丘尼不?”答云:“年老无德。”乃至二十夏来,并须委问。不过下座,以无别德可明。若无者,还至上座前云:“遍问年德,并辞不堪。”上座云:“诸大德等何啻堪任持,由惜自业故辞请耳。”若明日
尼来请可不,当依《五分》云:“此无教诫尼人,又无善说法者。”[2]

  虽然,上座有教敕尼众。(《僧祇》云)当勤精进,如法修道,谨慎莫放逸。[3](上且出一两律文,示相贴合,余者并有明据,不具出之。读此一部之文上下方练。)
  彼受嘱者复本座。尼明日来,依命传告。若广说法,时希故略。
  说戒者云:“僧今和合,何所作为?”维那互跪答云:“说戒羯磨(不得云‘布萨说戒’,以言通用,不了彼此)。”维那复本座已,然后羯磨作白。不得未至座所便作,以坐立不同,即是别众。此事往往有之,上座不教,致令僧众俱同非法。
  然处众首,是非须知。不得低头合眼,不知法网。示一律仪,永成常准。故《僧祇》中,说戒说法,并有上座法(云云)。

  第九是问答法。正式诵戒前,要问清楚谁请假未到,或者有没有尼众来请教诫。这些都有规范的问答方式。
  “彼当准上诵之,至‘未受具戒者出’,诸沙弥等随次而出,仪式如‘别法’中。”诵戒是从戒本的序开始,一直诵到“没有受具足戒者请离开”时,各位沙弥及犯有十三难、三举、二灭等人,要依次离开说戒堂。具体仪式在《沙弥别行篇》中有说明。
  “不来者说欲,如前‘欲法’。”没有来的人需要说欲,具体内容在之前的《受欲是非篇》中有专门介绍。比如哪些情况可以请假,应该怎么请假,如何转达别人的请假,等等。按《行事钞》的顺序,《受欲是非篇》在《说戒正仪篇》之前,故曰“如前欲法”。
  “若无者,维那互跪答云:无说欲者。”如果没有人说欲,诵戒者说到“不来诸比丘,说欲及清净”之后,维那师应该互跪回答说:今天没有人请假。
   “又云:谁遣比丘尼来请教诫?”接着是第三个问题:今天有谁受尼众僧团的派遣来请教诫?作为比丘尼僧团,要依止比丘僧团修行,所以在半月半月布萨时,要到比丘僧团来请教诫。
  “彼受尼嘱者起,至僧中礼已,互跪合掌,言如《五分》法,云:大德僧听!某寺尼众和合僧,差比丘尼某甲半月半月顶礼大德僧足,求请教诫尼人。”听到上面这个问题后,受派遣的比丘尼应该起身,到僧众前顶礼,互跪合掌,按照《五分律》的请辞说:各位大德请听,某寺和合的尼众僧团,派遣比丘尼某人(自称法名),半月半月前来顶礼大德,祈请大德慈悲摄受,教诫我们这些比丘尼。
  “三说已,至上座前,长跪曲身合掌云:‘大德慈悲,能教授比丘尼不?’答云:‘年老无德。’乃至二十夏来,并须委问。不过下座,以无别德可明。”这样反复说了三遍之后,来到上座面前,长跪并弯腰合掌祈请道:大德慈悲,能教授比丘尼吗?如果上座辞谢,称自己年老而没什么德行。那么,比丘尼就要依次询问超过二十夏的比丘,请求他们为比丘尼开示。如果不到二十夏,就不需要请示了,因为资历还不够。按照戒律,教授比丘尼者必须具备十种德行。一、具持戒行,具备持戒的德行。二、多闻,具有广博的教理基础和正知正见。三、诵两部戒本,能诵读并了解比丘和比丘尼两部戒本。四、决断无疑,有能力解决他人的修学疑问。五、善能说法,善于为大众开示佛法,辩才无碍。六、族姓出家,出家前有受人尊敬的身份。七、颜貌端正,相貌端正庄严。八、堪为尼说法,有能力为尼众说法,令之喜闻乐见。九、非为佛出家被三法衣而犯重法,不是为佛法出家后又穿着袈裟犯下重戒的人。十、二十夏已过,具有二十以上的夏腊。十德中的第八和第十两条特别针对教诫尼众施设,名别德,其他称为通德。
  “若无者,还至上座前云:遍问年德,并辞不堪。”如果全部问过还无人应允,要再次来到上座前说:已经问遍二十腊以上的僧众,大家都辞谢,表示不能胜任。
  “上座云:诸大德等何啻堪任持,由惜自业故辞请耳。”上座要对她说:这些大德并不是没有能力胜任,主要是因为大家珍惜自己的修行时间,所以没有答应。
  “若明日尼来请可不,当依《五分》云:此无教诫尼人,又无善说法者。”如果尼众明天继续来请教诫,按照《五分律》,应该这样对她们说:“这里没有适合教诫尼众的具德比丘,也没有善于说法开示的人。”
  “虽然,上座有教敕尼众:当勤精进,如法修道,谨慎莫放逸。”虽然如此,因为比丘有教诫比丘尼的责任,所以上座至少应该对她们作一个简单的开示,告诫尼众说:“你们要精进不懈,如法修行,言行谨慎,切勿放逸。”然后,比丘尼就会在诵戒时传达这个开示。
  “彼受嘱者复本座。尼明日来,依命传告。若广说法,时希故略。”受嘱托的人回到本座。尼师明天再来,把开示转告给所在的女众僧团。如果是广说法,因为当时这种情况比较少,此处就从略了。之所以这样,道宣律师在《尼众别行篇》中总结为“良由广德难具”。
  “说戒者云:僧今和合,何所作为?维那互跪答云:说戒羯磨(不得云‘布萨说戒’,以言通用,不了彼此)。”说戒者问:今天把僧众召集在一起,准备做什么呢?维那应该跪着回答:今天要举行的是说戒羯磨。说戒是事,羯磨即法,事法双答乃成。但不可谓“布萨说戒”,因为说戒和布萨是同一个意思,且布萨道俗通用,而羯磨法唯属僧。
  “维那复本座已,然后羯磨作白。不得未至座所便作,以坐立不同,即是别众。”维那回答之后就回到自己的座位,然后羯磨作白。不可以没回到座位时就作白,因为在作法时,维那的威仪要和大众一致,否则就是别众,令作法不成。
  “此事往往有之,上座不教,致令僧众俱同非法。”但这样的情况时常发生,因为上座没有把注意事项教导给大众,才使得僧众同时出现非法现象。根据戒律,只要有别众现象,羯磨就不能成立,是为非法。
  “然处众首,是非须知。不得低头合眼,不知法网。示一律仪,永成常准。”众首,即上座,为一众之首。因为上座是僧众的依止,有责任对其他僧众进行指导,这就必须明断是非,知道该怎么做,做什么。同时要以身作则,起到楷模作用,在诵戒时不能低头合眼,不知诵戒应有的威仪。身为上座,所表现出的威仪,往往会被僧众所模仿,所以要特别注意。
  “故《僧祇》中,说戒说法,并有上座法。”在《僧祇律》中,就有关于说戒和说法时,上座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表率作用。详见《僧祇律》第三十四卷,明威仪法之一。当时,因为难陀布萨时不准时来,令想要供僧的居士讥嫌;来了之后又马上离开,令参加布萨的沙弥讥嫌。所以佛陀就此制定了上座法,比如上座应该知道在什么时间,什么地点布萨;上座要能广诵五篇戒,最少也要知道四事及偈;还要安排人通知布萨的时间、地点,并提前令人打扫和布置说戒堂,等等。不仅上座要了解并安排布萨的一应事宜,第二上座也是同样。

十、说戒竟法

  十、明说戒竟法。若至略教已,当更鸣钟令沙弥集,然后诵“明人能护戒”等。[4]
  若总说已,作“神仙五通人”偈梵[5],后作“处世界”呗[6]。为令说者从容具仪,辞逊之暇。其说《序》前呗,亦诵《律序》以为呗辞。[7]

  说者辞云:“小比丘某甲致敬众僧足下,敬谢众僧。僧差诵律,三业不勤,多有忘失,愿僧慈悲,施以欢喜。”
  众僧各各说自庆偈云:“诸佛出世第一快,闻法奉行安隐快,大众和合寂灭快,众生离苦安乐快(便作礼散)。”

  最后,是说戒即将结束的部分。
  “若至略教已,当更鸣钟,令沙弥集,然后诵‘明人能护戒’等。”在说到略教,即“善护于口言,自净其志意,身莫作诸恶,此三业道净,能得如是行,是大仙人道”这一部分时,应该再次敲钟,把在另一处说戒的沙弥召集过来,一起诵最后的部分,即“明人能护戒,能得三种乐”直到“施一切众生,皆共成佛道”。
  “若总说已,作‘神仙五通人’偈梵,后作‘处世界’呗。”总说之后,要共诵“神仙五通人”的偈颂,这是“戒本序”的末后两偈。“神仙五通人,造设于咒术,为彼惭愧者,摄诸不惭愧。如来立禁戒,半月半月说,已说戒利益,稽首礼诸佛。”然后作“处世界”呗,即“处世界,如虚空;若莲花,不着水。心清净,超于彼;稽首礼,无上尊”,出自《佛说超日明三昧经》,《百丈清规》中也收录了。
  “为令说者从容具仪,辞逊之暇,其说《序》前呗,亦诵《律序》以为呗辞。”辞逊,向佛前陈辞谢众。此时,说戒者要从高座下来,说一段谦逊之辞。为了让他从容地下座,之前要有一段梵呗,即《戒经》序的前两偈:“稽首礼诸佛,及法比丘僧,今演毗尼法,令正法久住。优波离为首,及余身证者,今说戒要义,诸贤咸共听。”此中,前一偈说明归敬三宝和归敬的利益,后一偈说明结集者,以为证信,并告诫大众依教奉行。
  “说者辞云:小比丘某甲致敬众僧足下,敬谢众僧。僧差诵律,三业不勤,多有忘失,愿僧慈悲,施以欢喜。”说戒者谦辞的内容为:小比丘某某(自称法名)向大众恭敬顶礼,感恩大众委以重任。僧团委派我诵戒,但由于我没有勤修戒定慧三业,多有忘失之处,希望大众慈悲,以欢喜心加以包容。
  “众僧各各说自庆偈云:诸佛出世第一快,闻法奉行安隐快,大众和合寂灭快,众生离苦安乐快。”接着,参加诵戒的僧众各自说一首自庆的偈颂,大意为:诸佛出世,演说正法,能得无上安乐,而且这是最为难得的福报,故称“第一快”;闻法修行,能够断除烦恼,解脱生死,获得安隐之乐;僧团和合,没有纷争,能够同修共进,彼此增上,获得寂灭之乐;众生离苦,不染尘劳,能够获得安乐之福。其中,上三句庆幸自己得遇三宝,末句祈愿众生离苦得乐,是为自利利他。因为有如法的布萨,有清净的僧团,不仅能自己得益,还能化世导俗,利益众生。

【注释】
[1]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 6,T09-435 上
放华庄严净光明,庄严妙华以为帐,散诸杂华遍十方,供养一切诸如来。
 [2]《五分律》卷 29,T22-187 上
“大德僧听!某精舍和合比丘尼僧,顶礼和合比丘僧足,乞教诫人。”若僧先已差教诫人,上座应答:“从某甲比丘受。”若僧无所差人,有能说法者,应答 :“往某甲比丘边受。”若复无者,应答 :“此无差教诫人,又无能说法者,汝等莫放逸!”诸比丘尼明日应来问 :“乞教诫比丘竟,为白僧不?”此比丘应传上座语语之。
[3]《摩诃僧祇律》卷 3,T22-475 上
比丘应语尼言 :“姊妹,无有教诫人,当谨慎,莫放逸。”
[4]《四分律比丘戒本》卷 1,T22-1022 下
明人能护戒,能得三种乐,名誉及利养,死得生天上。
当观如是处,有智勤护戒,戒净有智慧,便得第一道。
如过去诸佛,及以未来者,现在诸世尊,能胜一切忧,
皆共尊敬戒,此是诸佛法。
若有自为身,欲求于佛道,当尊重正法,此是诸佛教。
七佛为世尊,灭除诸结使,说是七戒经,诸缚得解脱。
已入于涅槃,诸戏永灭尽,尊行大仙说,圣贤称誉戒。
弟子之所行,入寂灭涅槃。
世尊涅槃时,兴起于大悲,集诸比丘众,与如是教诫。
莫谓我涅槃,净行者无护,我今说戒经,亦善说毗尼。
我虽般涅槃,当视如世尊,此经久住世,佛法得炽盛。
以是炽盛故,得入于涅槃。若不持此戒,如所应布萨,
喻如日没时,世界皆闇冥。
当护持是戒,如牦牛爱尾,和合一处坐,如佛之所说。
我已说戒经,众僧布萨竟。我今说戒经,所说诸功德,
施一切众生,皆共成佛道。
[5] 四分律》卷 1,T22-568 中 ~ 下
神仙五通人,造设于咒术,为彼惭愧者,摄诸不惭愧,如来立禁戒,半月半月说,已说戒利益,稽首礼诸佛。
[6]《佛说超日明三昧经》卷 1,T15-532 上
处世间,如虚空 ;若莲花,不着水。心清净,超于彼 ;稽首礼,无上尊。
[7]《四分律》卷 1,T22-567 中(《律》序)
稽首礼诸佛,及法比丘僧,今演毘尼法,令正法久住,优波离为首,及余身证者,今说戒要义,诸贤咸共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