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《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·僧像致敬篇》解读
济群法师

【点击查看全书链接】

一、敬佛塔法

  1. 正敬仪式
  初中,敬佛塔法。若塔庙、支提受用之物,乃至拟造堂殿、床座材石等,已经佛像受用者,纵使风吹雨破,当奉敬之,如形像无异。
  故《四分》中,王以园施佛,佛不受,当令奉僧。何以故?若佛园及园物、房舍、房舍物、衣钵、坐具、针筒,便是塔庙,一切诸天、世人、沙门、魔梵不能受用,应恭敬如塔(若施僧者,我在僧中)。[1]

  第三节,是关于立敬仪式。
  “初中,敬佛塔法。若塔庙、支提受用之物,乃至拟造堂殿、床座材石等。”支提,没有舍利的塔,也是供养三宝的建筑。首先是关于礼敬佛塔的方式。对于那些供养佛塔、寺院及支提的物品,以及准备建造殿堂、法座的材料,如石材、木材等。这里所说的礼敬范围,不仅包括已建成的佛像、塔庙,也包括准备用来制作佛像、塔庙的材料,虽然尚未成形,但供养意愿已经明确,亦应一视同仁地加以礼敬。
  “已经佛像受用者,纵使风吹雨破,当奉敬之,如形像无异。”任何已制作为佛像的木石等,虽因年久而破败,我们仍应视为三宝的象征,对其保持恭敬供养之心。这也是修习皈依的内容之一。我们要对住持三宝保有恭敬心,对曾经用来制造殿堂、佛像、经书的一切物品,包括已经拆下的材料,处理起来都要特别谨慎。如果处理不当,也会影响皈依的修习。
  “故《四分》中,王以园施佛,佛不受,当令奉僧。何以故?”《四分律》说,国王(律中原文为给孤独长者)准备以园林供养佛陀。但佛陀不接受,让他转供僧团。为什么呢?是佛陀不愿接受他的供养吗?不愿给他种福田吗?当然不是。
  “若佛园及园物、房舍、房舍物、衣钵、坐具、针筒,便是塔庙,一切诸天、世人、沙门、魔梵不能受用,应恭敬如塔。”原因在于,如果是专门供养佛陀的园林及园中物品,包括房屋及屋内陈设,包括供养佛陀的衣钵、坐具等,僧众是不可以享用的。因为供佛的所有物品,其意义相当于塔庙,属于人们恭敬供养及皈依的对象。其他所有人,无论是天人、世人、僧人,还是魔及梵天等,都没资格享用,只能像对塔庙那样,作为礼拜恭敬的对象。但若用以供养僧团,佛陀也是僧团一分子,同样可以受用这些物品。所以佛陀奉劝施主:“你应该供养僧团而不仅是我,否则其他人就没资格受用了。”
  这又涉及一个现实问题。在今天,虽然佛陀早已入灭,但很多人来寺院捐款或供养,出发点仍是供佛。那么这些善款僧众能否受用?在戒律中,对供养佛、法、僧三宝的物品及用途有明确规定。佛物,只有佛陀才能受用;法物,则是用于法的流通;僧物,才是僧人有资格受用的。僧物又分四种,包括固定财产和非固定财产,有些是十方僧众可以受用的,有些只有常住僧众才能受用,分别为常住常住、十方常住、现前现前、十方现前。
  我们今天所讲的佛物供养,和佛世的概念又有不同。佛陀在世时,佛的内涵就是佛陀本人,而现在所说的佛是佛像,是住持三宝。所以我认为,对于供佛的这些财物,至少用于法上是合理的。因为佛和法本是一体。佛有两种身,一是生身,一是法身。法身又包括事相的法身和理体的法身。其中,事相的法身就是戒定慧,是三藏十二部典籍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若将供佛财物用于弘法,应该是不违背的。供品究竟属于什么性质,关键取决于施主的发心,这是我们在使用时必须尊重的。
  以上这部分内容,主要说明佛物的神圣性。对佛物心生恭敬,能帮助我们培养对佛陀的信心,进而深化对三宝的皈依之心。
  · 礼敬功德
  《增一》云:“告诸比丘,礼佛承事有五功德。一者端正,以见佛像发欢喜心。二者好声,由见形像,口自称号南无如来、无所著、至真、等正觉。三、多财报,由以华香供施故。四、生长者家,由见形已,心无染著,志心礼故。五、命终生天。此即诸佛常法,当如是学。”[2]
  这一段,说明供养佛陀所能感得的果报。
  “《增一》云:告诸比丘,礼佛承事有五功德。”《增一阿含经》中,佛陀告诫比丘们说:“礼佛承事能感得五种殊胜果报。”
  “一者端正,以见佛像发欢喜心。”第一,可以获得端正庄严的色身。当我们见到佛像时,会油然而生欢喜之心。人们在内心喜悦时,面容也会因此焕发光彩。所以当我们对佛像心生欢喜时,当下就是端正的,同时也在种下端正之因。
  “二者好声,由见形像,口自称号南无如来、无所著、至真、等正觉。”第二,可以获得美妙悦耳的声音。当我们见到佛像时,口中自然会称念:“皈依如来无所著、至真、等正觉。”这些都是如来的不同名号。无所著,是说如来具备无所住的智慧,远离尘垢,亦不住于善恶、是非、空有、断常、迷悟等对待二边。至真,是说如来远离一切虚伪,证悟究竟圆满的终极真理。等正觉,即正等正觉,是最高的觉悟,最高的智慧。当我们由景仰如来功德而发自内心地赞叹并称颂皈依时,这种真诚感人的心声,必能感得动听的音声。
  “三、多财报,由以华香供施故。”第三,能感得广大财富。因为我们以鲜花、妙香供养佛陀,是在世间最大、最肥沃的福田播种,由此而能获得千万、亿万倍的回报。
  “四、生长者家,由见形已,心无染著,志心礼故。”长者,有财有德者。第四,未来能出生于品行高尚、富裕多财的家庭。因为他们见到佛陀形像时,没有丝毫染污不净的心念,并以至诚心礼拜恭敬,从而感得富贵的果报。
  “五、命终生天。”第五,此生命终之时,可以得生天道。
  “此即诸佛常法,当如是学。”通过礼佛可以产生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,所以我们今后礼佛时,也应像前面所说的那样,心怀欢喜、称念圣号、花香供养、一心礼敬。此处虽是介绍礼佛的五种利益,同时也告诉我们,应该怎样礼佛才能获得更佳效果。
  · 礼敬仪式
  这一部分,道宣律师引用《大智度论》等相关内容介绍礼佛的方法。
  《大智度论》
  《智论》:“礼法有三,一者口礼。二、屈膝,头不至地。三、头至地,是为上礼。”[3]
  《大智度论》说,礼敬的方法主要有三种。第一种是口礼,比如口称“南无佛”,就是口头称扬赞叹,表示皈敬,为基本礼敬方式。第二种是屈膝礼,比如跪下合掌,但额头尚未点地,为中等礼。第三种是五体投地地拜下去,以额头触地,为上等礼。
  《菩萨地持经》
  《地持》:“当五轮至地作礼。”[4]
  “《地持》,当五轮至地作礼。”《菩萨地持经》说,必须五轮至地,才属于最高的礼敬方式。所谓五轮,就是额头、双肘、两膝。我们现在拜佛也要五轮着地,是为大礼。
  《阿含经》
  《阿含》云:“二肘、二膝、顶名轮也,亦云五体投地。先正立已,合掌,右手褰衣,屈二膝已,次屈两肘,以手承足,然后顶礼。后起顶头,次肘,次膝,以为次第(不相乱也)。”
  “《阿含》云:二肘、二膝、顶名轮也,亦云五体投地。”《阿含经》说:两个肘关节、两个膝关节和头顶,都称为轮。拜佛时,五轮皆应至地,也称五体投地。后词义延伸为极度佩服,沿用至今。
  “先正立已,合掌,右手褰衣,屈二膝已,次屈两肘,以手承足,然后顶礼。后起顶头,次肘,次膝,以为次第(不相乱也)。”褰,撩起。接着进一步说明礼拜的次第。先要正身肃立以摄身仪,然后合掌以定心想。接着右手撩起衣服(因为印度僧人穿裙子,不提容易被踩住),先弯下双膝,再弯下两肘。拜下后以手承托对方双足,最后是额头触地,表示最高的敬意。起身的时候,则先从头起来,然后再是两肘、两膝。这些动作要有次第,不能错乱。
  我们现在拜佛的动作也基本相同。
  · 对境用心
  《大智度论》
  《智论》云:“若闻诸佛功德,心敬尊重,恭敬赞叹。知一切众生中,德无过上,故言尊也。敬畏之心过于父母、师长、君王,利益重故,故云重也。谦逊畏难,故云恭。推其智德,故云敬。美其功德,为赞。赞之不足又称扬之,为叹。”[5]
  又云:“植佛福田者,植谓专心坚着也。随以一善,礼诵、香华等,至佛无尽,由智胜故。”[6]

  前面介绍了拜佛的准确动作。但我们要知道,礼佛的关键并不在于此,而在于如何用心。这就需要在拜佛时辅以观想,使身口意三业完全相应。修行要以调心为目的,而调心的前提就是用心,懂得用心之道,才谈得上调心,否则又从何调起?但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,将拜佛当作完成任务,只在意每天拜多少拜,却不在意拜佛的用心方法。最后就使拜佛成为一种机械式的运动,除了锻炼身体的效果外,几乎起不到任何调心作用。那么,我们又该怎样通过拜佛来调整心行呢?
  “《智论》云:若闻诸佛功德,心敬尊重,恭敬赞叹。”《大智度论》说:我们听闻佛菩萨的功德后,内心生起无比的尊重景仰,这样才会以恭敬欢喜之心称扬赞叹。
  “知一切众生中,德无过上,故言尊也。”什么叫尊?我们认识到在一切众生中,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德行能超过佛菩萨,故名之为尊。在我们的内心,是否具备这种认识?是否真切感觉到诸佛功德至高无上,没有任何众生、神灵或其他宗教领袖可与之比肩?惟有具备这一胜解,我们对佛菩萨的景仰才是由衷的。否则,我们虽然也会按书本描述的那样赞叹佛菩萨的伟大,但这种说法是空洞的。因为它没有相应的认识作为依托,是不可能具有多少力量的。
  “敬畏之心过于父母、师长、君王,利益重故,故云重也。”随着佛菩萨在我们内心的分量不断加重,这种景仰会积累为敬畏之心,甚至超过对父母、师长及帝王的敬畏。因为我们已经深知,佛菩萨对众生的利益远远超过世间任何一个人。这种重,既是因为重视,更是因为深感其重要性。当我们说尊重佛菩萨时,是否认识到佛法对人生的重要性?是否认识到这种重要性的无可取代?我们的认识有多深,佛法对我们产生的作用就有多大。
  “谦逊畏难,故云恭。”我们认识到佛菩萨的无限功德,对照之下,就会深感自己的渺小和不足。面对佛菩萨时,就会谦卑调柔、诚惶诚恐,这就是恭。
  “推其智德,故云敬。”我们了解到佛菩萨的无量智慧,会油然而生敬重之心。恭,主要是由认识到自身不足而谦恭。敬,则是由认识到对方德行而心生景仰。
  “美其功德,为赞。赞之不足又称扬之,为叹。”我们感佩佛菩萨的慈悲智慧,由景仰而衷心赞美,是为赞。但赞美尚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服膺和皈敬,进而称扬歌颂,是为叹。
  以上分别对尊、重、恭、敬、赞、叹逐一解释,这个过程正是在指导我们善用其心,指导我们修习皈依。
  “又云:植佛福田者,植谓专心坚着也。随以一善,礼诵、香华等,至佛无尽。”接着,《大智度论》又以比喻来说明敬佛的圆满果报。怎样才能在佛陀这块最肥沃的福田中耕耘?植就是专注于此,善用其心。然后通过礼拜、诵经、供养香花等任何一种善行,在内心播下敬佛的种子。这颗种子会将我们一直导向成佛之道。正如《法华经》所说:“一称南无佛,皆共成佛道。”仅仅是在佛前称诵一声名号,这念善心形成的种子,也能成为圆满佛果之因。当然这不是说,称诵一句名号就可以成佛。而是告诉我们,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善行,同样是未来成佛之因。
  “由智胜故。”因为佛陀的智慧无比超胜,所以在这一福田播种的功德,乃至一沙一尘,都会使我们积聚无量无边的资粮,将我们导向无上菩提。
  · 入塔法
  认识到用心方法后,还须了解具体行持,比如进入佛塔时应该怎么做。
  《毗尼母经》
  《毗尼母》:“不得着革履入塔、绕塔,富罗不得入塔者。彼土诸人,着者皆起慢心,故不听着。寒雪多处,听着靴、富罗。”[7]

  《毗尼母经》,又名《毗尼母论》或《毗尼母》,略称《母经》《母论》,8卷,秦代失译,是注释律藏的典籍。母经者,是诠显行法能生行,如母生子。为论藏别名,今为毗尼论释,故名《毗尼母经》。
  “《毗尼母》:不得着革履入塔、绕塔,富罗不得入塔者。彼土诸人,着者皆起慢心,故不听着。”革履,皮鞋。富罗,短靴。《毗尼母经》说:不可以穿着皮鞋进入塔内,或是绕塔经行,也不能穿着短靴进入塔内。原因是什么呢?印度人认为,穿着皮鞋或短靴会显得自己很有身份,就会趾高气扬,所以佛陀明令禁止。因为礼佛的意义之一就是去除我慢,培养谦恭。如果带着慢心绕塔,是不能与法相应的。
  “寒雪多处,听着靴、富罗。”但在寒冷多雪的地方,还是允许穿皮靴的。因为在那些情况下,皮靴的主要功能是用于防寒,以免被冻伤,故开许之。可见,无论是禁止穿还是允许穿都是有原因的,也都是佛陀对弟子们的慈悲呵护。
  《大比丘三千威仪》
  《三千》云:“绕塔法,一、低头视佛。二、不得蹈虫。三、不左右视。四、不唾地。五、不与人语。又当念佛恩大难报,念佛智慧、念佛经戒、念佛功德、念佛精进,乃至泥洹。又念僧恩、师恩、父母恩、同学恩。又念一切人,皆使解脱离苦。又念学慧,除其三毒,求出要道。见塔上草,念手去之,不得捉拔。有不净,即分除之。若天雨,当脱履塔下,乃上礼佛。”[8]

  《大比丘三千威仪》,又名《大比丘威仪经》《大僧威仪经》《僧威仪经》或《三千威仪》,2卷,后汉安世高译,说明比丘日常的威仪规矩。三千是表其多,实为一千三百八十余条。这段经文中,对绕塔的方法和用心都有详细说明。
  “《三千》云:绕塔法,一、低头视佛。二、不得蹈虫。三、不左右视。四、不唾地。五、不与人语。”在《大比丘三千威仪》中,说到绕塔应当注意的各种事项。第一,应以恭敬心低头观想佛陀形象,就像平常谈话要看着对方,绕塔时也要系心于佛。第二,以慈悲心注意脚下众生,不要践踏蚁虫,伤及生命。三、绕塔时应远离轻掉,不能左顾右盼,既分散注意力又影响威仪。四、绕塔时应身心清净,远离秽垢,没有随便吐痰等不良行为。五、绕塔时应远离喧闹,集中心力,不能像平时散步那样边聊边走。塔和佛像是三宝住世的象征,也是修习皈依的对象。在绕塔过程中,应思惟、忆念佛陀的功德,以观察修生起恭敬心。
  以上五点是绕塔时需要注意的行为方式。以下,则是绕塔时的用心方法。
  “又当念佛恩大难报。”我们应当忆念佛陀的恩德深厚,无以为报。佛陀在因地时,为成就菩提不惜舍身,为度化众生鞠躬尽瘁,在十方世界示现各种身相利益有情。因为佛陀的恩德,才有佛法在世间流传,才使我们有缘听闻佛法。我们认识到佛法对生命的重要性,才能真正生起感恩心。不是佛陀需要我们感恩戴德,而是因为有这份心,才促使我们精进修学。
  “念佛智慧、念佛经戒、念佛功德、念佛精进,乃至泥洹。”泥洹,入灭。我们还要忆念佛陀的无量智慧,忆念佛陀为我们宣说的经典、制定的戒律,忆念佛陀无量无边的功德,忆念佛陀在因地上精进不懈的修行,乃至忆念佛陀的示现涅槃。因为佛陀入灭也是一种慈悲,是为了让众生对法生起难值难遇之想,以此激发自己努力向上。佛陀的功德大体可分为断德、智德、悲德三种。断德是断除一切烦恼的功德,智德是成就一切智慧的功德,悲德是慈悲一切众生的功德。
  “又念僧恩、师恩、父母恩、同学恩。又念一切人,皆使解脱离苦。”在绕塔时,我们要忆念僧宝的恩德,因为他们的住持正法,我们才有机会走入佛门。我们要忆念师长的恩德,因为他们的教诲指引,我们才有机会学习文化、听闻佛法。我们要忆念父母的恩德,因为他们的养育呵护,我们才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,长大成人。我们要忆念同学的恩德,因为他们的携手同行,我们才能在人生和学佛道路上得到扶持,得到鼓励。我们还要将这种忆念遍及一切众生,希望使一切众生解脱痛苦,解脱轮回,这也是关于菩提心的忆念。
  “又念学慧,除其三毒,求出要道。”我们还要修习空性慧,以此断除贪嗔痴三毒,成就解脱。此处引用的忆念内容,并不是每次绕塔要全部念一遍,可以念其中某一种。比如绕佛塔,可以着重忆念佛陀的功德;绕祖师塔,可以着重忆念僧宝的功德。通过这些思惟,帮助我们调整心行,对佛菩萨生起见贤思齐之心,对无量众生生起救度离苦、同舟共济之心。
  “见塔上草,念手去之,不得捉拔。”如果看到塔上长有杂草,要心里想着把草除去,但不可直接用手去拔。这是针对比丘的特殊规定。因为比丘不能坏生种,如果拔草,是属于得福得罪:拔草是为了庄严佛塔,能感得相应福报;同时又因拔草触犯比丘戒,亦将得罪。当然我们可以让居士帮忙,但也不能直接告诉他:“你把这个草拔掉。”而要告诉他:“汝知是见是。”你看看,自己知道该怎么做了吧。
  “有不净,即分除之。”如果看到塔上有污秽不净之物,如鸟粪等,应当马上清理干净。
  “若天雨,当脱履塔下,乃上礼佛。”如果雨天前来礼塔,应该把鞋脱在塔下,然后才上前礼佛。在印度等东南亚国家,多以脱鞋为表示恭敬的方式。在一些南传佛教地区,进入佛殿等比较庄严的场所,也要赤足以示礼敬。而中国的礼节是穿着鞋才比较文明,那该怎么处理呢?我觉得,在别人需要以脱鞋表示恭敬时,我们应该随顺。如果没有相关习俗,或是习俗完全不同的情况下,关键是保持恭敬心,而不在于是否脱鞋。因为有些规定是由习俗所致,没有这样的习俗,也就没有相应的观念。毗尼是因缘所显,离不开各地文化、习俗的影响。所以我们要理解每条戒规的精神,而不只是机械地照搬形式。
  如上所念内容虽多,归纳起来,无非是“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”。倘能如是观想,绕塔也会成为自利利他的修行。
  · 旋绕法
  印度往往以右绕表达恭敬,这也是佛教的礼敬方式之一。《右绕佛塔功德经》就是佛陀应舍利弗之请而说绕塔功德,在家众绕塔可得鬼神亲近供养、远离八难、具妙色相、生于尊贵家庭、仪容端正等功德,出家众绕塔可得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永离贪嗔痴,证独觉菩提等功德。该经由唐实叉难陀翻译,收录于《大正藏》16册。此外,佛典中常见“稽首礼足,绕佛三匝”的记载,其他还有绕七匝、百匝、千匝不等,皆表礼敬之意。我感觉,旋绕可能是在表示一种全方位的亲近。
  那么右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?道宣律师分别引经、律、论三藏,说明绕塔的注意事项及绕佛方式。
  《五百问》
  《五百问》云:“比丘绕塔,女众随者不得,有优婆塞不犯。”[9]
  优婆塞,又称近事男,为在家男居士。《五百问》中说:比丘在绕塔时,女众不可单独跟随其后,有男居士同行方可,否则容易引起旁人的讥嫌。
  《大智度论》
  《大论》:“如法供养法,必应右绕。”[10]
  《大智度论》说:如法的绕塔供养,应该是从左向右绕,也就是顺时针绕。《四分律》49卷也记载:“时彼于塔边左行过,护塔神嗔。佛言:不应左行过,应右绕塔而过。”可见方向很重要,不能搞错。
  《贤愚经》
  《贤愚》:“舍利弗辞佛,膝行绕百匝也。”[11]
  《贤愚经》,又名《贤愚因缘经》,13卷,北魏凉州沙门慧觉等译,是叙述因缘故事的典籍。译者慧觉、威德等八人,曾西行求经至于阗大寺,遇见当地五年一次的般遮于瑟会。会中长老各讲经律,八人分别记录下来,后综集成为本经。汉译而外,还有藏文、蒙文译本。
  《贤愚经》记载,舍利弗向佛陀辞行时,以膝盖跪在地上绕行百匝。这里的辞佛,不同于平日的辞行。因为佛陀即将入灭,舍利弗尊者不忍看到人天眼灭,永失恃怙,就至佛前告辞:“过去佛世,上首弟子都先佛涅槃,所以请世尊允许我们先走。”这是他们在娑婆世界化缘将尽时的最后辞别,是以格外隆重。
  《善见律毗婆沙》
  《善见》云:“辞佛法,绕佛三匝,四方作礼而去。合十指爪掌叉手于顶上,却行绝不见如来,更复作礼,回前而去。”[12]
  《善见律》记载,毗兰若婆罗门请佛应供,得到允许后向佛陀辞别。他首先围着佛陀右绕三圈,并向四方作礼。然后将十指交叉举在头顶,面向佛陀后退而去。直到看不见佛陀的身影之后,再次作礼,才转身而去,以此表达对佛陀的极度恭敬。
  《杂阿含经》
  《杂含》云:“憍陈如久不见佛,后来,便以面掩佛足上致礼”[13]
  憍陈如尊者是佛陀最初出家修行时的追随者,也是佛陀最先度化的五比丘之一。《杂阿含经》记载,憍陈如有很长时间没见到佛陀,当他见到佛陀时,恭敬礼拜,并以自己的脸覆于佛陀双足以示虔诚。头是我们身体最尊贵的部分,头面礼足,是表示全身心的依附。

【注释】
[1] 《四分律》卷 50,T22-941 中
给孤独食,手自斟酌种种美食供养佛及众僧令满足,舍钵,持金瓶授水已,白佛言 :“我以此祇桓园奉上世尊,唯愿受之。”佛言 :“居士,汝可持此园奉佛及四方僧。何以故?居士,若是世尊园、园物、房舍、房舍物、衣钵、坐具、针筒,便是塔庙,一切诸天、世人、沙门、婆罗门、魔梵无能用者。”即如教以园奉佛及四方僧。
[2] 《增一阿含经》卷 24,T02-674 上 - 中
以何因缘礼佛而得端正?以见佛形像已,发欢喜心,以此因缘而得端正。复以何因缘得好音声?以见如来形像已,三自称号“南无如来、至真、等正觉”,以此因缘得好音声。复以何因缘多财饶宝?缘彼见如来而作大施,散华、然灯及余所施之物,以此因缘获大财宝。复以何因缘生长者家?若见如来形已,心无染著,右膝着地,长跪叉手,至心礼佛,以此因缘生长者家。复以何因缘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?诸佛世尊常法,诸有众生以五事因缘礼如来者,便生善处天上,是谓比丘有此五因缘礼佛功德。是故诸比丘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欲礼佛者,当求方便成此五功德。如是,诸比丘当作是学。

[3] 《大智度论》卷 100,T25-751 上
礼有三种 :一者口礼,二者屈膝头不至地,三者头至地,是为上礼。
[4] 《菩萨地持经》卷 7,T30-926 上
若菩萨于如来及支提……五轮作礼,敬绕右旋,以为供养
[5] 《大智度论》卷 30,T25-276 下 -277 上
若闻诸佛功德,心敬尊重,迎逆侍送。旋绕礼拜,曲躬合手而住,避坐安处,劝进饮食华香珍宝等。种种称赞持戒、禅定、智慧诸功德,有所说法信受教诲,如是善身口意业是为供养。尊重者,知一切众生中德无过上,故言尊。敬畏之心过于父母、师长、君王,利益重故,故言重。恭敬者,谦逊畏难故言恭,推其智德故言敬。赞叹者,美其功德为赞。赞之不足又称扬之,故言叹。
[6] 《大智度论》卷 30,T25-282 中 - 下
一者若华、若香、若灯明,若礼敬、若诵经、持戒、若禅定、若智慧等,一一供养及法供养,植于诸佛田中。佛田者,十方三世诸佛,若佛在世,若形像,若舍利,若但念佛。植者专心坚着……云何言乃至佛中间不尽?答曰 :“是福德者,以智慧力故。”
[7] 《毗尼母经》卷 5,T24-825 下
不听着革屣入塔、绕塔,乃至富罗亦不得着入塔。所以尔者,彼土诸人着革屣、富罗者,皆起憍慢心,是故佛不听着也。是名著革屣因缘,阿盘提国寒故,听畜皮。
[8] 《大比丘三千威仪》卷 1,T24-915 中 - 下
绕塔有五事 :一者低头视地,二者不得蹈虫,三者不得左右顾视,四者不得唾塔前地上,五者不得中住与人语。当念有五事 :一者当念佛功德,二者当念佛经戒,三者当念佛智慧,四者当念佛恩大难报,五者当念佛精进乃至泥洹。复有五事 :一者当念比丘僧,二者当念师恩,三者当念父母恩,四者当念同学恩,五者当念一切人皆使解脱离一切苦。复有五事 :一者当自念学慧,二者当念除三毒,三者当念求要道,四者视塔上草生,念以手去之,不得捉拔,五者见有不净即分除。复有五事 :一者天雨,当脱履塔下,乃上礼佛。二者已当从次第坐,依大小坐,当问讯。三者僧有众事,若使行即当行。四者欲出行,当有所报师令知。五者闻楗槌声即当出会。
[9] 《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》卷 2,T24-993 中
问 :“比丘旋塔,或比丘尼、优婆夷随后从,有犯不?”答 :“若有优婆塞,不犯。”

[10] 《大智度论》卷 67,T25-531 中
如供养常法,右绕遍度阎浮提人。
[11] 《贤愚经》卷 6,T04-387 下
时舍利弗得佛可已,即整衣服长跪膝行,绕佛百匝。
[12] 《善见律毗婆沙》卷 5,T24-705 下
婆罗门即从坐起,绕佛三匝,四方作礼而去。合十指爪掌叉手放顶上却行,绝不见如来,更复作礼,回前而去。
[13] 《杂阿含经》卷 45,T02-329 中
憍陈如久住空闲阿练若处,来诣佛所,稽首佛足,以面掩佛足上,而说是言 :“久不见世尊,久不见善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