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《菩提道次第略论》讲记
济群法师
【点击查看全书链接】

  2.思惟死期无定
  今日以后,百年以前,死王必来。然于此未来之中间,究竟何日当到,亦无决定。即如今日死与不死,亦不能定。虽然,心则须执于死之一面,发起今日必死之心。
  若想今日不死,则心必执于不死之一面,力谋此身久住之准备,不修后世之资粮。于其中间,终为死王所缚,则怀忧而死焉。若于日日中常为死备,则便多作后世义利。设或不死,修善固佳,若即死者,尤属正当所需要也。

  死亡是必定的,但什么时候死却是不定的。有的刚出生就夭折了,有的在婴儿时就离开人世,也有的是在少年、中年或老年,总之,任何年龄都可能遭遇死亡。念死,可令我们生起危机感,进而努力修行,否则就容易落入世俗追求。那样的话,任何法门都很难修得相应。
  “今日以后,百年以前,死王必来。然于此未来之中间,究竟何日当到,亦无决定。即如今日死与不死,亦不能定。虽然,心则须执于死之一面,发起今日必死之心。”从今天开始,在一百年以内,死王必定是会到来的。然而,在它没有到来的这段时间,究竟什么时候到来,是无法确定的。即使对于今天会不会死去这个问题,我们也难以确定。虽然如此,我们的心必须安住于念死无常中,生起今天说不定就会死去的想法。这样,随时都能从容迎接死神的到来。
  “若想今日不死,则心必执于不死之一面,力谋此身久住之准备,不修后世之资粮。于其中间,终为死王所缚,则怀忧而死焉。”如果想着今天不会死去,就会安住于不死的想法中,那样的话,势必会将追求现世生存变成人生目的,为之忙碌准备,却不修习后世资粮。在此期间,最终被死神抓住时,因为毫无准备,必定心怀忧愁地死去,惶惶然不知去向何方。
  “若于日日中常为死备,则便多作后世义利。设或不死,修善固佳,若即死者,尤属正当所需要也。”反之,如果我们每一天都为死亡做好准备,自然就会精进修行,积集利益后世的资粮。即使今天不曾死去,继续修习善业固然是好;假如今天就会死去,也正是我们需要加倍努力的原因所在。所以说,为死亡做好准备才是人生究竟的保险。虽然我们未必会在今天死去,但通过这一观想,可以令我们远离贪著,不以追求现生快乐为目的,而是系心于修行。
  死无定期也可从三方面思惟。一是南赡部洲的人寿命不定,所以死期无法确定;二是死亡的因缘很多,而存活的因缘很少;三是生命极其脆弱,随时可能死亡。
  ① 人寿无定
  北拘卢洲寿量决定,余虽于自类寿量不能决定,然亦大多有定。而赡部洲者则极无定也,劫初寿有无量岁者,将来十岁即为长寿之最大限量。即如现时,于老壮少间何时当死,皆无定准。
  《俱舍》云:“此间寿难定,末十初无量。”将诸师友等未满天年,忽遇内外死缘奄然命过者而为作意,如是我亦不免,数数思之。

  首先,说明人道众生寿量无定。
  “北拘卢洲寿量决定,余虽于自类寿量不能决定,然亦大多有定。而赡部洲者则极无定也。”北拘卢洲,又作北俱卢洲。赡部洲,指我们生存的地球。印度传统将世界分为四大部洲,此外还有东胜神洲、西牛贺洲和北俱卢洲。四大洲中,北俱卢洲的寿命是确定的,可以活到一千岁。东胜神洲和西牛贺洲的众生寿量虽不能确定,但总有一个大体范围,而南赡部洲众生的寿量却差距极大。
  “劫初寿有无量岁者,将来十岁即为长寿之最大限量。即如现时,于老壮少间何时当死,皆无定准。”劫初的时候,南赡部洲的众生寿命长达无量岁,而在将来,十岁就是长寿的极限。就像现在这样,到底是在老年、壮年还是少年去世,也是毫无定准的。这里所说劫初的无量岁只是形容数字很大,并不是真正的无量,按经典的说法应该是八千岁。
  “《俱舍》云:此间寿难定,末十初无量。”《俱舍论》说:娑婆世界的众生寿命难定。末劫时,人的寿命最多就只有十岁。而在劫初时,人的寿命却能长达八千岁。
  “将诸师友等未满天年,忽遇内外死缘奄然命过者而为作意,如是我亦不免,数数思之。”奄然,犹奄忽,忽然。想想我们身边的师长、朋友等,很多人未享天年,就忽然因为自身健康或飞来横祸等内外死缘而离去。看到这些状况,怎能不对无常感触良深。由此就会想到,我也不免像他们那样,被无常夺去生命。这一点是需要常常思惟的。
  我们对无常的感悟,也体现了根机的利钝程度。有些人听闻无常教法即能领纳;有些人要看到身边亲人死亡才会触动;还有些人即使无常发生在自己身上,也未必醒悟,仍一心执著于现世不肯放手。正如佛经所比喻的:良马看见鞭影便会扬蹄奋飞;迟钝一点的,必须鞭子落在身上才会跑;再迟钝一点的,必须鞭子用力抽打才会跑;而劣等的马,即使鞭子重重地打,也未必跑得起来。
  ② 死缘甚多,活缘甚少
  于此生命,有情无情之损害甚多。谓人与非人、魔类之所损害,各种畜生之所吞噬,内诸疾病、外诸大种之侵凌,而细思之。复次自身者,内四大种之所成,彼等亦互为克损,此大种界稍失调和而增减者,即有病生,能夺寿命。彼等与自俱生,故于身命,有似坚实,无可保信(而实无可保信)。
  《涅槃经》谓:“修死想者,当知此生寿命恒为多数仇怨围绕,刹那刹那,念念损坏,全无为作增长者也。”(命根常为众多怨敌所围绕,刹那刹那,但作损害,决无作饶益者。)
  《宝鬘论》亦云:“人住死缘内(人在死缘内),如灯在风中。”故虽在生时,仍恒常无间趋于死地,自谓生缘多,实不(无)可保信。
  《宝鬘论》又云:“死缘者甚多,生缘唯少许,虽生常趋死,故当勤修法。”

  在这个世间,能使色身死亡的因缘很多,而使之成活的因缘却极少。
  “于此生命,有情无情之损害甚多。谓人与非人、魔类之所损害,各种畜生之所吞噬,内诸疾病、外诸大种之侵凌,而细思之。”大种,即地水火风四大,此四者周遍于一切法,故名为大;能造色法,故名为种,世间一切物质皆由四大所生,故名大种。对于我们现有的生命体,构成伤害的因缘实在很多。其中既有来自人类的损害,如战争、谋杀、事故等,也有来自各种妖魔鬼怪的损害。此外,或是被凶猛的动物吞噬,或是因身心疾病致死,或是被地水火风导致的自然灾难所侵害,如地震、台风、海啸、泥石流、火山喷发等。在大自然面前,人是非常渺小而脆弱的。一场灾害,可在顷刻间将人们千百年来营造的城市夷为平地,夺去数以万计乃至上百万的生命。对于所有这些潜在的威胁,我们都要认真思惟。
  “复次自身者,内四大种之所成,彼等亦互为克损,此大种界稍失调和而增减者,即有病生,能夺寿命。彼等与自俱生,故于身命,有似坚实,无可保信。”至于我们的色身,则是由内在的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。这些元素也会互相抵触,互相损伤,当四大失去平衡而出现增减时,疾病就会发生,甚至夺去我们的生命。因为色身就是四大和合所成,与生俱来就潜藏着因失调而产生的疾病隐患。所以对这个色身来说,看似非常坚实,但当其中某个元素出现问题,平衡就被破坏了,毫不可靠。佛经中,曾就四大不调引发的种种疾病作过专门论述,此处略过。
  “《涅槃经》谓:修死想者,当知此生寿命恒为多数仇怨围绕,刹那刹那,念念损坏,全无为作增长者也。”《涅槃经》说:修习念死无常,应当了知,这期生命始终被许许多多的仇敌围绕,每一刹那都在遭受损坏,却从来没有增长寿命的机缘。我们的身体由众多细胞组成,在新陈代谢过程中,每天都会死掉很多细胞,也会产生新的细胞。有时,就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变化,如产生癌细胞等,使身体抵抗力下降,乃至彻底报废。
  “《宝鬘论》亦云:‘人住死缘内,如灯在风中’。故虽在生时,仍恒常无间趋于死地,自谓生缘多,实不可保信。”《宝鬘论》也说:“人时刻都在面临死亡威胁,就像风中的灯火,随时有被吹灭的可能。”所以说,我们现在虽然还活着,却在不断走向死亡。自以为活着的因缘很多,实在是不可相信的。
  “《宝鬘论》又云:死缘者甚多,生缘唯少许,虽生常趋死,故当勤修法。”《宝鬘论》还说:这个世间,将我们置于死地的因缘非常多,但使我们继续生存的因缘却只有一点点。虽然我们现在还活着,却时刻都在奔向死亡,所以我们应当精进地修习佛法,决不懈怠。
  这一段,是让我们正视现实,正视世间和自身潜在的威胁。
  ③ 身极危脆,死期无定
  人身如水泡,最极微劣,无须重大损害,但以一荆棘刺之,便可摧坏身命,诸余死缘毁之亦易。
  《亲友书》云:“大地迷卢海,七日出烧燃,况此微脆躯,那不成煨(灰)烬。”如是思已,死王何时当坏身命既无定期,趁兹有暇,应决定即从现在须勤修佛法。
  喜乍迦打米者云:“国主如是假借身,未病未老安乐住。即此时中修心要,于老病死作无畏。若时老病衰苦来,尔时虽念有何用。”
  三根本中最扼要者,即思死期无定,故于此当勉力修之。

  我们的身体看似非常结实,可以用来学习,用来工作,用来修道。但从另一方面来说,又是非常脆弱的,随时都会死去。
  “人身如水泡,最极微劣,无须重大损害,但以一荆棘刺之,便可摧坏身命,诸余死缘毁之亦易。”微劣,衰弱。我们的色身有如随时破灭的水泡那样,极其衰弱。甚至不需要什么重大的侵犯,仅仅用一根荆棘就能置人于死地。而其它种种的致命死因,就更容易令我们一命呜呼了。
  “《亲友书》云:大地迷卢海,七日出烧燃,况此微脆躯,那不成煨烬。”迷卢,即须弥山。煨烬,经焚烧而化为灰烬。《亲友书》讲到世界毁灭的情景时说:当坏劫到来,七个太阳一同出现时,会将大地、须弥山和大海水全部烧光。何况我们这个区区的色身,早已在劫火中化为灰烬。其实不必等劫火烧起来,只要到火葬场看看,人放进去,用不了多久就只剩下一堆灰烬了。
  “如是思已,死王何时当坏身命既无定期,趁兹有暇,应决定即从现在须勤修佛法。”通过这样的思惟,知道被死亡夺去生命的日期是完全不能确定的,既然如此,趁现在还有时间,应该立即下定决心,精进不懈地修习佛法。
  “喜乍迦打米者云:国主如是假借身,未病未老安乐住。即此时中修心要,于老病死作无畏。若时老病衰苦来,尔时虽念有何用。”喜乍迦打米者说:我们这个因缘假合的色身,现在既没有疾病也没有衰老,正处于健康的黄金时段。此时更应当抓紧时间修行,将来日渐衰老、疾病缠身乃至死之将至时,就能视死如归,毫无畏惧了。如果等到衰老和疾病等痛苦一起向我们袭来时,即使再想修行,也是力不从心,没有多少力用了。事先做好准备,我们就有足够的智慧和定力,不会被生病或死亡所困扰。否则,恶道现前时就束手无策了。
  “三根本中最扼要者,即思死期无定,故于此当勉力修之。”在念死的三种根本中,思惟“死期无定”最具有警策意义,最能令我们生起危机感。所以,应当对这一点努力修习。以此策励学人,引发迫切的修行之心。
  3.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
  若见及此身定须趋于后世,尔时虽极怜爱之亲友围绕,无一能留住(不死)。虽尽其所有悦意之财聚,一微尘许不能携去(亦携不去)。即与生俱有之自身骨肉亦须弃舍,何况其他。
  在思惟定死和死期不定之后,进而还要思考:当我们死亡时,除佛法外,世间一切都派不上用场。以下,分别从亲友无益、财物无益、自身无益三个方面进行说明。
  “若见及此身定须趋于后世,尔时虽极怜爱之亲友围绕,无一能留住。”当我们离开这个世间时,虽然亲人、朋友围绕身边,十分留恋,但又有谁有能力把我们留在这个世间呢?不想分开,但不得不分开;不想离去,但不得不离去。我们出家时,家人往往会设置诸多障缘,希望我们和他们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,事实上,就是希望我们一起轮回。如果我们真的留下和他们作伴,到死别的那天,谁又能给予什么切实帮助呢?谁又能对我们负责呢?
  “虽尽其所有悦意之财聚,一微尘许不能携去。”当死亡到来时,不论拥有多少富可敌国的财富珍宝,此时,连微尘那么大的一点都不可能带去。更不可能用钱财与死神进行交换。几十年苦心经营积攒的财物,必须统统放下,对我们没有丝毫利益。
  “即与生俱有之自身骨肉亦须弃舍,何况其他。”当死亡到来时,即使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、从出生起就相伴一生的血肉之躯也不可能带走,更何况其他的身外之物。
  亲友、财物和色身都是我们今生最为珍爱,也是为之花费最多精力和时间的。不仅如此,我们造作的很多恶业,起因也在于此。虽然我们任劳任怨,甚至不计后果地做了那么多,但在生死关头,又有哪一样可以帮助我们呢?
  由此三种因相,应知此身一切圆满,决定终当舍离于我,我亦有终当舍离彼等而去他世之一日,须念今日即是彼日(即是彼时)。故应决定不为眷属、身命、受用等缘所转,而专修佛法焉。
  此心虽难发生,然为入道之根本,故有励力思察之必要。

  博多瓦云:“我能除现世之荣耀(心)者,即修此无常。此既能遣除亲眷、资具等现前一世荣贵之爱著,又知唯己一身,更无二伴同趣后世。便念除佛法外,更无一事可作者。心不贪于现世,无常之观乃生,故于此心未生以来,即是障隔一切佛法之道也。”
  多巴云:“集资净障,对于本尊本师启白祈祷,勇悍殷勤,数数思惟。纵经百年不生,亦如是修。然有为之法必不恒常安住,何由不能生起耶。”
  又有人欲改修所缘境,以问迦马巴,迦马巴但仍教如前。若问余者,则答不知。
  如是,若依止善知识与暇满、无常等诸法品类,凡经论中所有者,于彼彼等皆可了知,取而修习焉,则易得佛之密意。其余法类,亦当如是了知。

  这一段是对念死无常的总结。
  “由此三种因相,应知此身一切圆满,决定终当舍离于我,我亦有终当舍离彼等而去他世之一日,须念今日即是彼日。故应决定不为眷属、身命、受用等缘所转,而专修佛法焉。”通过对三种因相的思惟,可以知道,今生所拥有的一切身内身外之物,最终必然要舍我而去,我们也迟早会有舍离一切前往他方世界的那天。如果把今天当做死亡到来的那一天,就不会被亲朋好友、物质财富等外缘所左右,而能心无旁骛地修学佛法。因为这一切都是不可靠的,在生死关头无法给我们任何实际帮助。经常这样思惟,贪著和烦恼就会相应减少。
  “此心虽难发生,然为入道之根本,故有励力思察之必要。”这一心行虽然难以生起,却是入道的关键所在。有必要努力地思惟审察,务必令之生起。
  “博多瓦云:我能除现世之荣耀者,即修此无常。此既能遣除亲眷、资具等现前一世荣贵之爱著,又知唯己一身,更无二伴同趣后世。便念除佛法外,更无一事可作者。心不贪于现世,无常之观乃生,故于此心未生以来,即是障隔一切佛法之道也。”此处,博多瓦就自身修行经验为学人作了精彩开示:我之所以能够放下对现世荣耀的贪著,正是因为修习无常的缘故,以此能够断除对于亲人、物质等现世一切荣华富贵的贪爱。更要知道,我们能有的不过是自身业力,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陪伴我们前往来世。由此思惟,除了修习佛法,世间没有任何一件事值得去做。如果我们的心不贪著于现世利益,无常观就能生起。如果这一心行尚未生起,将障碍一切法门的修学。因为那样我们就会对财富、地位、荣耀生起贪著,尤其是出家人,被人恭敬或供养惯了,稍不留神就会对此生起贪心。身为一代大德,博多瓦必然会面对名闻利养的考验,而他能够远离荣耀之心的关键,就是因为修习无常。
  “多巴云:集资净障,对于本尊本师启白祈祷,勇悍殷勤,数数思惟。纵经百年不生,亦如是修。然有为之法必不恒常安住,何由不能生起耶?”大德多巴说:修习任何法门都要集资净障,这就必须对本尊或上师勇猛、殷勤地不断祈祷,同时反复思惟,即使无常观百年不曾生起,也决不气馁,依然坚持不懈地修习。因为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,不可能没有变化,只要我们创造与之相应的因缘,必定是能够成就的。
  “又有人欲改修所缘境,以问迦马巴,迦马巴但仍教如前。若问余者,则答不知。”有人在念死、念无常的过程中,修着修着就失去兴趣了,想要改变观修所缘境,于是就请教大德迦马巴,迦马巴仍指导他像以前那样修行。此人又请教其他修行法门,迦马巴就回答他说不知道。学人之所以会对念死无常失去兴趣,关键是没有体会到这一修行对生命的意义,就不肯持之以恒。那样也就体会不到法喜,如何能使修行提高呢?
  “如是,若依止善知识与暇满、无常等诸法品类,凡经论中所有者,于彼彼等皆可了知,取而修习焉,则易得佛之密意。其余法类,亦当如是了知。”以上讲述的各个法门,如依止善知识,思惟暇满、义大、难得,再到念死、念无常,所有这些观修内容,只要属于大小乘经典中介绍的,都可以学习了解,并运用于实修中,那就容易体认佛陀说法的深意。对于其他教法,也应当通过这些途径全面了解。不仅认真学习经典要义,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一切,凡对修习无常等有帮助的,都可作为参考。
  以上,说明了念死无常的重要性和具体修习方法。关于这一修法的重要性,主要是从不念死的过患、念死的胜利、发何种念死心三个方面进行阐述。既有反面的例证,也有正面的开显,更有对念死误区的辨析。而具体修法则更为详尽,从三种根本、九种因相、三种决定,层层递进,帮助我们对修行提起警觉之心。人身难得,唯有抓紧时间用来修行,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