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《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·自恣宗要篇》解读

济群法师

【点击查看全书链接】

三、尼来请说

  1. 无尼来请
  三、尼来请出过法。若无尼众来,依常自恣,不须同“说戒”问尼有无。[1]
  戒律规定,比丘尼僧团要依止比丘僧团,在比丘指导下修行。在自恣期间,尼众也要来到比丘僧团,请比丘为她们检举。
  “若无尼众来,依常自恣,不须同‘说戒’问尼有无。”在自恣这一天,如果没有比丘尼来僧团请求自恣,比丘僧团可以照常自恣,不需要像说戒时那样,主动询问是否有比丘尼前来。
  自恣和说戒有很多相通之处,所以在介绍到自恣时,道宣律师往往会将两者进行比对。“八敬法”规定,比丘尼僧团要半月半月到比丘僧团请教诫。所以,比丘僧团在说戒时要询问:“有没有比丘尼来请教诫?”而在自恣时,如果有比丘尼前来,会让她站在眼见耳不闻处。有没有人来,一目了然,就不需要再问了。
  2. 有尼来请
  · 白日同席法
  若尼来者,当自恣前,语令在眼见不闻处立。众僧自恣,若至五三人,量时早晚令尼得还者,上座敕五德且住,待尼自恣。当命之至僧中,礼足已,令说三事见闻疑等,如别法明。
  大众良久默然,上座敕尼云:“大众上下各并默然,不云见罪者,良由尼等内无缺犯,外得清净。各精勤行道,谨慎如法自恣。至寺当传此教,告尼僧令知。”余同尼法,此谓白日法。

  那么,比丘僧如何为尼众自恣呢?道宣律师分别介绍了白日和隔日的作法过程。
  “若尼来者,当自恣前,语令在眼见不闻处立。”如果比丘尼来了,应当在自恣之前,让她们站在眼见耳不闻处。也就是说,可以让比丘僧看到她,但她又听不到比丘僧的自恣内容。
  “众僧自恣,若至五三人,量时早晚令尼得还者,上座敕五德且住,待尼自恣。”待众僧依次自恣,到最后所剩无几时,上座要注意看看时间,如果天色不早,就让五德暂停为比丘自恣,先给比丘尼自恣,以免她们等得太晚,不方便赶回尼众僧团。所以说,不一定等僧众自恣结束之后再为比丘尼自恣,应根据具体情况安排。
  “当命之至僧中,礼足已,令说三事见闻疑等,如别法明。”为比丘尼自恣时,要让她来到僧团中,顶礼大众,说一番请求比丘僧团帮助她们检举过失的话:“比丘尼僧夏安居竟,比丘僧夏安居竟,比丘尼僧说三事自恣见闻疑,大德慈悯故语我。我若见罪,当如法忏悔。”这样重复三遍。说完之后等待大众反应,看是否有人检举。相关内容在“尼众别行篇”中有具体说明。
  “大众良久默然,上座敕尼云:大众上下各并默然,不云见罪者,良由尼等内无缺犯,外得清净。各精勤行道,谨慎如法自恣。至寺当传此教,告尼僧令知。”大家默然一段时间后,上座就教诫比丘尼说:“僧团大众从上而下尽皆默然,没有谁发现你们在安居期间有什么过失。这都是因为你们能清净持戒,身口意三业没有违犯,表现出来的外在威仪也很如法。希望你们继续精进修道,谨慎而如法地自恣。你们回到寺院后,要传达这番勉励和教诫,让大众都能知道。”
  “余同尼法,此谓白日法。”其他内容在比丘尼的律法中有详细说明,这就是“白日法”。其实也是同日法,即和比丘僧在同一天自恣。之所以称为“白日法”,因为比丘僧团必须白天作法,才来得及在当天为尼众自恣。
  · 隔日重集法
  今时多在十四夜或十五夜自恣者,若尼明日来时,鸣钟集僧,不来者索欲。大众集已,尼来僧中,如常威仪,请求三事。余同前示。
  问:“此非僧法,何须尽集索欲?”答:“以尼依僧住,溥使举罪,若一人不和,则不成自恣。故《律》云:若僧不满,若不和合,则令问讯礼拜,不得如广自恣法。处既有僧,通须举治无滥,故须集之。”[2]

  《僧祇》教诫中,本无羯磨法,亦令随缘说欲讫,然后教诫。由是僧法,理不偏别。故今僧尼自恣同是僧法,准用不疑。[3]
  如果比丘僧团在晚上自恣,比丘尼无法前来,又该如何行事呢?其实主要流程还是一样的,只是次日需要重新集僧。
  “今时多在十四夜或十五夜自恣者。”道宣律师说,现在很多道场往往安排在十四或十五晚上自恣。这样的话,比丘尼肯定不方便来参加,只能隔上一天,等明日再来。
  “若尼明日来时,鸣钟集僧,不来者索欲。”如果比丘尼僧团第二天派人来请教诫时,僧团要鸣钟召集大众,为尼僧行自恣法。如果有如法事由不来参加的人,需要事先请假。
  “大众集已,尼来僧中,如常威仪,请求三事。余同前示。”大众集合起来之后,比丘尼来到比丘僧中,和之前所说的威仪一样,互跪合掌,恭敬有礼地向比丘僧团请求见闻疑三事,询问尼僧们是否有哪些地方犯戒。说辞和前面那段一样:“比丘尼僧夏安居竟,比丘僧夏安居竟,比丘尼僧说三事自恣见闻疑。大德慈悯故语我,我若见罪,当如法忏悔。”将这番请求说三遍。
  “问:此非僧法,何须尽集索欲?”下面接着提出一个疑问:“教诫比丘尼并不属于羯磨法,为什么要把大众召集起来,不来的人还要请假呢?”因为通常来说,索欲是行羯磨法才有的流程,所以有此一问。
  “答:以尼依僧住,溥使举罪,若一人不和,则不成自恣。”溥,普遍。道宣律师的回答是:因为戒律规定,比丘尼应依止比丘僧团而住。换言之,每个如法比丘对尼众都有教诫的责任,所以要全体参与举罪。如果一个人有不同意见,那么尼众的自恣将不能成立。
  “故《律》云:若僧不满,若不和合,则令问讯礼拜,不得如广自恣法。处既有僧,通须举治无滥,故须集之。”所以《四分律》说:如果僧众无法全体召集起来,人数不满,或有不同意见,那么比丘尼只要对大众问讯礼拜即可,无须像完整的自恣法那样行事。既然道场有比丘僧,还是应该把大家召集在一起,才能如法地举罪或出罪。
  “《僧祇》教诫中,本无羯磨法,亦令随缘说欲讫,然后教诫。由是僧法,理不偏别。”在《僧祇律》关于教诫的部分中,虽然没有怎样给尼众自恣的羯磨法,但也要把大家召集在一起,索欲问和,然后给予教诫。因为这属于僧法,在理上是不能别众的,所以要全体参加,不来者与欲,否则就不能成立。
  “故今僧尼自恣同是僧法,准用不疑。”所以说,不论比丘自恣还是比丘尼自恣,同样属于僧法,必须按照僧法的羯磨来行事,才是如法的。
  3. 尼来得否
  《五百问》,夏末尼来受岁,若二尼已上得,一尼不得。以尼独行出界,犯重罪故。[4]
  此处,道宣律师又有一项特别提醒。
  “《五百问》,夏末尼来受岁,若二尼已上得,一尼不得。以尼独行出界,犯重罪故。”《五百问》说,结夏即将结束时,比丘尼到比丘僧团受岁,必须两人以上同行方可。如果一位比丘尼独自前来,是要犯戒的。因为比丘尼戒中有一条是不可独行,如果一个人到界外,就要犯僧残,这个罪可是不轻,所以自恣也不能成立。

【注释】
[1]《四分律》卷 29,T22-766 上
若比丘尼僧夏安居竟,应往比丘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。若不者,波逸提,比丘尼义如上。时,世尊既听比丘尼夏安居竟,应往比丘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。时,诸比丘尼尽往大僧中说自恣闹乱。佛言 :不应尽往。自今已去,听差一比丘尼。为比丘尼僧故,往比丘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。作白二羯磨,众中当差堪能羯磨者,如上当作。如是白 :“大姊僧听!若僧时到僧忍听,僧今差某甲比丘尼,为比丘尼僧故,往大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。白如是。”“大姊僧听!今僧差某甲比丘尼,为比丘尼僧故,往大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。谁诸大姊忍‘僧差某甲比丘尼,为比丘尼僧故,往大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’者默然,谁不忍者说。”“众僧已忍‘差某甲比丘尼,为比丘尼僧故,往大僧中说三事自恣’竟。僧忍默然故,是事如是持。”彼独行无护,为护故,应差二三比丘尼为伴。
[2]《四分律》卷 12,T22-649 中
众僧不满,别部不和合,遣信礼。若比丘尼病,若众不满,不和合,亦遣信礼拜问讯众僧。
[3]《摩诃僧祇律》卷 30,T22-475 中
比丘尼僧不和合,不应教诫。和合已,然后教诫。教诫人到已,应问:“尼僧和合未?”若言:“和合。”应遣使呼言:“比丘尼来听教诫。”若老病、服药、作衣钵事不得来者,应与欲。
[4]《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》卷 1,T24-987 中
问:“受岁时,尼来界内求索受岁,应与受不?”答:“二尼以上得,一不得。所以尔?时以尼独出界犯重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