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畜女秽染
灵裕法师《寺诰》云:僧寺不得畜女净人,坏僧梵行。设使现在不犯,令未离欲者还著女色。
经自明证,隔壁闻声,心染净戒。[1]何况终身奉给,必成犯重。此一向不合。
《僧祇》中,僧得女净人不合受,尼得男净人亦尔。[2]
比者诸处多因此过,比丘还俗、灭摈者,并由此生。不知护法僧网,除其秽境,反留秽去净,生死未央。又卖买奴婢、牛马、畜生,拘系事同,不相长益。终成流俗,未沾道分。比丘尼寺,反僧可知。或雇男子杂作,尼亲捡挍,寻坏梵行,灭法不久。
接着讲述处所的庄严,即僧团应该保持的清净氛围。这里的清净主要指人,不得男女混居。
“灵裕法师《寺诰》云:僧寺不得畜女净人,坏僧梵行。设使现在不犯,令未离欲者还著女色。”净人,在僧团服务并等待出家的居士,协助做一些不适合出家人做的事。灵裕法师所著《寺诰》中说:作为男众道场,不能接收女净人照顾出家人生活,否则容易引起染污心,破坏僧人的清净梵行。即使现在还没有出现犯戒现象,但对尚未离欲的人来说,难免还是会贪著女色,所以要主动远离。
“经自明证,隔壁闻声,心染净戒。何况终身奉给,必成犯重。此一向不合。”《涅槃经》说到,有菩萨因为没有离欲,听到隔壁女人调笑和环佩叮当之声而心生染著,影响戒行的清净。何况比丘让女众终身或长期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,来往密切,那就很可能因此破戒,至少会影响戒行的清净。这个做法从来都是不合规范的。
“《僧祇》中,僧得女净人不合受,尼得男净人亦尔。”《僧祇律》说到,男众道场不应该接受女净人,同样,尼众道场也不应该接受男净人。
“比者诸处多因此过,比丘还俗、灭摈者,并由此生。”道宣律师说:当时有很多地方,就是因为僧团接受女净人后,心生染著,造成比丘还俗,或者因为破戒而被僧团灭摈。
“不知护法僧网,除其秽境,反留秽去净,生死未央。”去净,比丘因此相染犯重,灭摈还俗,又说是为留女众而去除净人。未央,未尽。之所以有这些做法,就是因为不知道戒律的管理制度。本来僧团要营造让出家人身心清净的环境,现在却因为接收女众而留下秽境,不复清净,导致出家众修行受阻,生死无尽。淫欲是障道法,只要还有对男女的染著,就会不断造作生死之业,流转轮回。
“又卖买奴婢、牛马、畜生,拘系事同,不相长益。”拘系,囚禁。作为寺院来说,买卖奴婢或者牛马、畜生,或是把他们囚禁起来,都不是出家人所为,对修行解脱没有任何好处。包括现在的出家人从事经营,操持各种世间事务,这些行为都会引发内在的贪嗔痴,有百害而无一利。
“终成流俗,未沾道分。”从事世俗事务多了,心也会变得越来越世俗。与此同时,就会离修道越来越远。所以,出家人既需要清净的修行环境,也需要如法的生活规范,这是保持身心清净的前提。因为凡夫往往心随境转,不清净的环境和生活方式,都很容易引发内在串习,从而障碍修行。
“比丘尼寺,反僧可知。或雇男子杂作,尼亲捡挍,寻坏梵行,灭法不久。”尼众道场同样存在这个问题,只要比照男众道场的规范,反过来执行即可。如果雇用男子在寺院工作,而尼众亲自检查、监督,来往密切,最后就容易心生染著,坏失梵行。总之,这些做法都会加速正法的灭亡。
二、厨库结净
寺家库藏厨所,多不结净。道俗通滥,净秽混然。立寺经久,纲维无教。忽闻立净,惑耳惊心。岂非师僧上座妄居净住,导引后生,同开恶道。
这一段是关于库房和厨房的规定。戒律规定,凡是储存食物的地方必须结净地,划出特定区域来保管,避免和出家人直接接触,以免引起贪著。
“寺家库藏厨所,多不结净。道俗通滥,净秽混然。”现在很多寺院的库房和厨房,都没有专门结净,没有划出特定范围。如果不这么做,食物就是不清净、不如法的。这样的话,出家人的生活就和在家人没多少差别了。关于道俗通滥还有另一种说法,“道”是指作白二法结净地,“俗”是指有些寺院由国家供奉饮食,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本来就不属于僧团,而是属于施主的,所以不用结净地,其实这么做是没道理的。总之,因为不结净,清净和不如法的饮食都混杂在一起,就会在无意中吃到很多不净食。
“立寺经久,纲维无教。忽闻立净,惑耳惊心。”惑耳,感到不解。有些道场虽然已经建立很久,也有很多出家人在一起共住,但从来没有这些制度。忽然听到一位精通戒律者说:这些场所需要作净。其他人不免觉得特别奇怪,怎么还有这些做法?
“岂非师僧上座妄居净住,导引后生,同开恶道。”这是因为僧团中的上座虽然身居高位,却没有对后学起到有效指导,使大家都不能依戒生活,共同造作三恶道之因。
三、养畜长恶
或畜猫狗,专拟杀鼠。牛杖马、缰绊橛,如是等类,并是恶律仪。
《杂心》云:恶律仪者,流注相续成也。[3]
《善生》《成论》,若受恶律仪,则失善戒。今寺畜猫狗,并欲尽形,非恶律仪何也?举众同畜,一众无戒。
《大集》有言:无戒破戒,满阎浮提。
这一部分,说明有些寺院以不正当的发心豢养动物,从而造作恶行。
“或畜猫狗,专拟杀鼠。”有些寺院专门养了猫狗,目的是为了抓老鼠,这种发心就属于恶律仪。但如果对流浪猫,出于慈悲,暂时照顾它们的生活,又另当别论了。过去寺院中也有很多放生的动物,从水族到鸡鸭牛羊等都有。如果出家人本着慈悲心照顾这些动物,希望它们免遭屠杀,离苦得乐,那是允许的。
“牛杖马、缰绊橛,如是等类,并是恶律仪。”,即鞍辔等。缰,即马绳。绊,即羁束。,牛鼻镮也。橛,栓牛马的木桩。此外,各种加诸牛马的鞍辔、缰绳、鼻镮、木桩等,都属于恶律仪的范畴。也就是说,不能使用工具来约束动物,迫使它们为自己提供服务。
“《杂心》云:恶律仪者,流注相续成也。”《杂阿毗昙心论》说,具备恶律仪之后,就会相续不断,于一切众生、一切时恶戒不断,念念增长,影响终身,乃至未来生命。所谓恶律仪,就是由于长期从事不善业而在内心形成的强大串习,比如有些人出生于猎户,生来就继承了这份职业,认定此为谋生之道,就会在内心产生恶律仪。还有些人选择了养殖业,专门养鸡、养鸭、养鱼,用于杀戮贩卖,以此作为终身职业,也属于恶律仪。
“《善生》《成论》,若受恶律仪,则失善戒。”《善生经》和《成实论》都说,如果受了恶律仪,就会失去善戒。因为恶律仪和善律仪是此消彼长的,恶的势力增长强大了,善的力量就没有立足之地了。
“今寺畜猫狗,并欲尽形,非恶律仪何也?举众同畜,一众无戒。”现在有的寺院豢养猫狗,而且准备终身豢养,这不是恶律仪又是什么呢?如果整个团体都在豢养,就会集体犯戒。关于这一点,主要指那些为了抓老鼠而养猫的行为。一者,抓老鼠是间接杀生;二者,把猫狗当做工具豢养,也是不慈悲的行为。
“《大集》有言:无戒破戒,满阎浮提。”无戒,并不是指没受过戒,而是由于恶业强盛,令善戒不能相续。所以《大集经》说,在末法时代,无戒和破戒的比丘,在整个南阎浮提到处都是。而真正有戒在身的,能如法持戒的比丘却少之又少。
四、慢圣纵逸
或佛堂塔庙,不遵修饰。比丘倨慢,处践非法。高声大笑,造非威仪。聚话寺门,依时不集。自灭正法,外生俗谤。并由上座三师,致而灭法。
这是对某些比丘的批评,他们自身缺乏出家人应有的威仪,对殿堂、塔像也缺乏应有的恭敬。
“或佛堂塔庙,不遵修饰。”有些寺院的殿堂、佛塔因为年久失修,平常也不做清洁卫生,污秽丛生,破败不堪,令人望而却步,更难以心生恭敬。身为出家人,佛堂塔庙不仅是礼拜皈敬的对象,更是修道之地。如果连这些地方都懒得维护打扫,三宝在我们心中还有地位吗?还有分量吗?
“比丘倨慢,处践非法。高声大笑,造非威仪。”比丘们傲慢无礼,所行都是非法之事。而且不分场合地高声大笑,肆无忌惮,行住坐卧都没有出家人应有的威仪。
“聚话寺门,依时不集。自灭正法,外生俗谤。并由上座三师,致而灭法。”三师,和尚及两位阿阇黎。还时常成群结队地聚在寺院门口,天南海北,散心杂话,对寺院定时的宗教生活,如早晚功课、说戒等,反而不好好参加。这样的行为无疑在毁灭正法,同时还会引起世俗人的诽谤。这和寺院上座及指导弟子的和尚、依止师没能正确引导有关,任由他们这样为所欲为,灭法也就在所难免了。
五、说戒检校
若作说戒常法,半月恒遵。每至说晨,令知事者点知僧众,谁在谁无,健病几人,几可扶来,几可与欲。如是知已,令拂拭塔庙,洒扫寺院,如《说戒》法。
鸣稚之前,众主上座亲自房房案行病者,方便诱接,告云:“众僧清净布萨,凡圣同遵。行者虽在病卧,能得一礼觐不?努力自励,此身心不可信也。或因此不起,脱就后世。随业受生,知趣何道。欲更听戒,宁复闻乎。”如是随时引接。余僧不来,并准此喻。
第五,是关于说戒的问题。说戒是僧团常规的宗教活动,也是僧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所以,《行事钞》专门以《说戒正仪篇》,对相关问题作了详细阐述。此处的重点,是上座应在说戒前劝勉病者,鼓励他们尽可能参加布萨。
“若作说戒常法,半月恒遵。”说戒是僧团固定的宗教生活,每半月半月都要按时举行。
“每至说晨,令知事者点知僧众,谁在谁无,健病几人,几可扶来,几可与欲。”每次到了说戒那天的上午,让执事者先去各处查看一下,有哪些出家人在,哪些人不在;有哪些人身体健康,哪些人正在患病,有哪些人虽然病了但还可以扶着过来参加,还有哪些人已经卧病不起,需要请假。
“如是知已,令拂拭塔庙,洒扫寺院,如《说戒》法。”对这些情况都掌握之后,要安排僧众对寺院全面清洁,擦拭塔庙,洒扫庭院,庄严说戒堂。具体做法,在《说戒正仪篇》中有详细说明。
“鸣稚之前,众主上座亲自房房案行病者,方便诱接。”案行,巡视。在鸣椎集僧之前,寺主和上座要亲自到每个房间慰问病者,给予关心,并尽量劝导他们参与说戒。
“告云:众僧清净布萨,凡圣同遵。行者虽在病卧,能得一礼觐不?努力自励,此身心不可信也。或因此不起,脱就后世。随业受生,知趣何道。欲更听戒,宁复闻乎。”礼觐,臣下朝见皇帝的礼节,此处指佛弟子礼敬三宝。上座要劝告病者说:今天是众僧布萨的日子,凡夫和圣贤都要共同遵守。行者虽然卧病在床,能否尽力参加一下,以示对三宝的礼敬?你应该勉励自己,因为这个身心根本是不可靠的。你现在不参加说戒,可能以后再也起不来了,想参加就得等到后世。问题是,我们没解脱之前只能随业受生,不知未来会流转到哪一道。即使想要修学佛法,想要参加说戒,不知还有机会吗?
“如是随时引接。余僧不来,并准此喻。”上座要像这样劝勉他们。对因为其他理由而不准备来参加的,也应该做类似的开导。因为说戒对于个人和僧团都是大事,所以要尽量劝说大家参加,这是上座的责任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