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《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·僧网大纲篇》解读
济群法师
【点击查看全书链接】

  第四章主要讲述两个问题,一是关于僧伽的威仪,二是关于僧人居住场所的庄严。这对每个出家人都非常重要。因为僧人的威仪和处所的庄严,也代表佛法的外在形象,关系到佛法在世人心目中的印象,关系到正法能否久住世间。

第一节 僧伽威仪

  首先,从五个方面说明僧伽的威仪。一个团体需要有制度,有行为准则,有共同的生活规范,所谓“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”。但现在教界最缺的就是规范,因为我们没能把佛陀制定的戒律认真继承下来,总体上缺乏学戒和持戒的风气,使得一些出家人无法无天。中国是礼仪之邦,所谓礼仪就体现在每个人的行为方式,以及与他人交往的礼节分寸。
  出家人是僧宝,更应该有僧宝的威仪。可从目前现状来看,僧人的言行举止和世人究竟有多少差别?僧团的处事方式和社会团体究竟有多少区别?因为不重视戒律,不少人虽已出家,形象有所改变,内在却没有被戒定慧改造过,言行举止还是停留于在家阶段,可谓光头俗汉。所以,我们必须从规范威仪和行为开始,以持戒为基础,进而得定发慧,造就清净如法的僧格。

一、形仪整洁

  四、对处明用者。凡徒众威仪,事在严整清洁,轨行可观,则生世善心,天龙协赞。必形服滥恶,便毁辱佛法。
  《十诵》中,比丘衣服不净,非人所诃。[1]

  《华严》云:具足受持威仪教法,是故能令僧宝不断。[2]

  《摩得伽》云:伽蓝上座应前行前坐,看诸年少比丘威仪,语令齐整,及平等行食,唱僧跋也。白衣来,当与食,为说法等。[3]

  《十诵》文中大同。[4]
  第一,作为出家人,要仪表整洁,行为得体。
  “凡徒众威仪,事在严整清洁,轨行可观,则生世善心,天龙协赞。”威仪包含两方面,一是言行举止,二是着装。僧团大众的威仪,应该庄严而整洁,并有相应规范。如果出家人保有僧伽应该具备的威仪,一定能使世人对佛法生起善心,天龙八部也会共同赞叹。因为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就是内心的显现,能给人最直观的印象。
  “必形服滥恶,便毁辱佛法。”如果出家人的行为和俗人一样,充满贪嗔烦恼,所穿僧装也肮脏不净,没有威仪,就等于在毁辱佛法。因为这样的出家人不能让世人对三宝生起信心,正相反,只会让他们轻视佛法。虽然佛世时很多比丘都穿粪扫衣,用捡来的布缝制袈裟。但捡到后首先要清洗干净,然后染成坏色,再按三衣的规定尺寸缝制。决不是捡来什么就披上,更不是说穿得肮脏不堪就表示有道行,这完全是不懂戒律者的误解。
  “《十诵》中,比丘衣服不净,非人所诃。”《十诵律》记载,因为比丘所穿的僧装不净,结果招致非人的呵斥。这个不净包含三方面,一是衣服很脏,不整洁;二是衣服的来源不净,非以正命获得;三是衣服没有通过受持、说净等。后面两种不是指衣服本身脏了,而是对出家人来说,属于不净物。
  “《华严》云:具足受持威仪教法,是故能令僧宝不断。”威仪,行住坐卧的威仪。《华严经》这段经文在《标宗显德篇》就引过,说明只有受持戒律,具足威仪,有庄严如法的外在形象,才能令大众对三宝生起信心,并因为这种恭敬和欢喜而发心出家,从而令僧种不断。
  “《摩得伽》云:伽蓝上座应前行前坐,看诸年少比丘威仪,语令齐整,及平等行食,唱僧跋也。白衣来,当与食,为说法等。”僧跋,平等行食的唱法。《摩得勒伽论》说:在僧团集会时,上座应该坐在前面,观察座中的年轻比丘的威仪是否如法。若有不妥之处,应该加以提醒,让他们具足威仪,僧装整齐。对僧食的处理,要平等行食,次第等供。白衣来僧团做客,应该给他们提供食物,并且为他们开示佛法。
  “《十诵》文中大同。”在《十诵律》五十七卷中,也有相关内容,大致相同。律中记载:“上座法,若僧唱时,若打揵椎时,应疾到坐。坐已,看上中下座,莫令失次。教令相近坐,应示相。若不觉,应弹指向。若弹指不觉,应语比坐,应徐徐软语。若饮食时,上座应教:一切等与。应待唱僧跋,一切众僧应随顺上座。”

二、大众相处

  《智论》云:佛法弟子同住和合,一者贤圣说法,二者贤圣默然。[5]  准此处众,唯施二事,不得杂说世论,类于污家俳说。又众贵静摄,不在喧乱。诵经说法,必须知时。
  《成论》云:虽是法语,说不应时,名为绮语。[6]

  第二,说明如何与大众相处。这里主要指出家人在一起时说些什么,做些什么。
  “《智论》云:佛法弟子同住和合,一者贤圣说法,二者贤圣默然。”《大智度论》说,当佛弟子清净和合地共住时,经常做的无非是两件事,一是讨论佛法,二是寂静默然。默然代表内心寂静,安住于法,而说话往往在滋长并纵容妄想,是代表内心的躁动。当妄想生起时,我们应该以智慧观照,而不要随着这些念头说个不停。圣者之所以能默然,不是故意忍着不说,而是内在妄想已经平息。除非在帮助众生时才要说法,否则没什么话是非说不可的。反之,世间人总有很多情绪要宣泄,不说出来就坐立难安,所以聚在一起就是散心杂话。甚至不少出家人也有这个习气,经常在一起天南地北,说是道非,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。如果出家人也讨论时事八卦,或讨论衣食待遇,那是典型的世俗心,和在家人有什么区别?
  “准此处众,唯施二事,不得杂说世论,类于污家俳说。”俳说,乐人所为,戏笑嘲谑的言辞。这是出家众与人相处的两个要点,或是说法,或是默然。不可以谈说时政,议论世事,否则就等于污家和俳说,将染污世人对三宝的信心。他们本来觉得三宝是神圣的,僧人是超然的,如果你一开口也是些俗不可耐的闲话,让他们怎么看你?怎么对三宝生起信心?
  “又众贵静摄,不在喧乱。诵经说法,必须知时。”僧团应该营造出安静的氛围,而不是喧闹杂乱。即使是诵经、说法,也要有一定的时间段,不要觉得我在修行就肆无忌惮。比如在夜深人静时大声诵经,就会影响大家用功或休息。寂静是非常美妙的,《阿含经》记载,有天晚上月色皎洁,大家在阿阇世王的宫中讨论,如此良辰美景,应该做些什么。有人说应该唱歌,有人说应该跳舞,这时有两位佛弟子就建议国王去见佛陀:这么好的夜晚听佛陀说法,真是太殊胜了。阿阇世王就前往佛陀的精舍,当他们进入这个住着一千多人的精舍时,却寂然无声。大家正在奇怪发生了什么,进去一看,佛陀和大众都在默然静坐。这就是出家人的特征,我们要学会向内观照,而不是向外宣泄。
  “《成论》云:虽是法语,说不应时,名为绮语。”《成实论》说,有时虽然你在说法语,但不是在该说的时间,也属于绮语。就像有些人学了一点佛法,自我感觉很好,就不分场合地逢人便说,这是很有问题的。于人,因为不观察因缘,无法让人对佛法产生好感;于己,因为太急于表达,还是世俗串习的表现。虽然表达的内容与过去不同,但心态和方式依然故我。

三、修饰形相

  二者威仪之形,必准圣教。
  《萨婆多》云:剃发剪爪,是佛所制。[7]

  《律》云:半月一剃。此是恒式,勿得不为。[8]

  《涅槃》云:恶比丘相,头鬓爪发悉皆长利,为佛所诃。[9]

  所著袈裟一向如法,不得五大正色及余上染,诸部正宗不许著用。[10]  必有破坏,随孔补之。条叶齐整,具依律本,广如《衣法》。所有非者,寺内不披。入众之时,或反披而入,及著下衣,或著木履、杂屐,律并不许。广如《钵器法》中。
  第三,出家人应该怎样庄严自己的外在形象?其特征如何?
  “二者威仪之形,必准圣教。”出家人的威仪,必须符合戒律规范,这样才能代表僧伽应有的形象。在家人一看,就知道这是佛教僧人。而不是像在家人那样,想怎么穿就怎么穿。
  “《萨婆多》云:剃发剪爪,是佛所制。”《萨婆多论》说,出家人要剃除须发,修剪指甲,这是佛陀为出家人规定的形象特征。现在有些出家人不喜欢剃光头,每次都留一点,从没剃光过,就是因为他没有认识到剃发的神圣和庄严,对这个身份缺乏认同感,所以才把自己搞得不伦不类。
  “《律》云:半月一剃。此是恒式,勿得不为。”《五分律》说,应该半月剃一次头。这是既定的常规做法,不要违背。
  “《涅槃》云:恶比丘相,头鬓爪发悉皆长利,为佛所诃。”《涅槃经》说:恶比丘的形象,就是头发很长,指甲很长,还胡子拉碴的,这是为佛所呵斥的。标准的僧伽形象,应该剃除须发,仪表整洁。
  “所著袈裟一向如法,不得五大正色及余上染,诸部正宗不许著用。”余上染者,即正紫。袈裟为染衣,必须染成木兰等坏色,这样才是如法的。不得使用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黑五大正色制作,也不得染成坏色之外的其他颜色,如正紫等,这是各部律典所不允许的。此外,现在有人做僧装时,过于讲究面料和做工,这也是没必要的。出家人的僧装要以简朴为原则,但应该整齐干净。
  “必有破坏,随孔补之。条叶齐整,具依律本,广如《衣法》。”条叶,比丘的衣有五条、七条、九条之分。五条要做成一长一短十隔,七条做成二长一短二十一隔。如果袈裟坏了,要在破洞处缝补,并使条叶整齐,具体作法可参照律典。此外,道宣律师的《行事钞》中还有《二衣总别篇》,专门讲到怎么缝补衣服,有非常详细的规定。
  “所有非者,寺内不披。入众之时,或反披而入,及著下衣,或著木履、杂屐,律并不许。广如《钵器法》中。”所有不如法的衣服,在寺院都不能穿。这也包括不如法的穿法,比如大众活动时反披衣服进入,或者只穿下裙,或者穿着木拖鞋或其他鞋子,这些都是戒律不允许的。更多内容在《四分律·钵器法》中有详细说明。
  总之,僧人参加大众活动时必须具足威仪,这需要在平时注意训练,否则会养成吊儿郎当的习惯,觉得随随便便的才舒服。如果你习惯了威仪,会觉得保持威仪也很自在。这些都是长期养成的,当你真正认识到威仪的重要性,自然会去遵行,去培养,去训练。久而久之,威仪就会成为你的行为模式,举手投足都是庄严、调柔、清净的。

四、入众威仪

  《四分》云:入众五法,善知坐起等。[11]

  《十诵》云:下床法,徐下一脚,次下第二脚,安徐而起。[12]坐法亦尔。
  入堂法,应在门外偏袒右肩,敛手当心,摄恭敬意,拟堂内僧并同佛想,缘觉、罗汉想。何以故?三乘同法食故。次欲入堂,若门西坐者,从户外旁门西颊,先举左脚,定心而入。若出门者,还从西颊,先举右脚而出。若在门东坐者,反上可知。不得门内交过。若欲坐时,以衣自蔽,勿露形丑。广如《僧祇》。

  第四,是在公共场合的威仪。
  “《四分》云:入众五法,善知坐起等。”《四分律》说,进入大众活动的场所时,应该具足五法,知道什么时候该坐,什么时候该起。看见上座,应起身以示恭敬,而对下座就不必如此。五法的具体内容,见《四分律》六十卷。而灵芝律师在《资持记》的总结也非常到位:一、修慈悯物,以慈悯心对待众生乃至一切;二、谦下至卑,谦虚调柔,对大众心怀恭敬;三、善知坐起,懂得礼仪,举止得法;四、说与法语,凡有所说都与佛法有关,而非世间杂论;五、见过修默,看到别人不对之处尽量保持沉默,除了正当的检举,不要看不惯就到处说,以免造成纠纷。
  “《十诵》云:下床法,徐下一脚,次下第二脚,安徐而起。坐法亦尔。”《十诵律》说,从座位下来的时候,应该先放一只脚下来,再放第二只脚,然后慢慢起身,动作舒缓安详,而不是猛地起身。上座的时候同样如此。这也是训练正念的方法,在生活中随时保持轻柔缓慢的动作,以便心跟得上动作,保持觉知。
  “入堂法,应在门外偏袒右肩,敛手当心,摄恭敬意,拟堂内僧并同佛想,缘觉、罗汉想。何以故?三乘同法食故。”进入大殿或斋堂等公共场所时,应该先在门外,偏袒右肩(具足威仪),将手安放在身前(收摄身心),然后对堂内众僧心生恭敬,把他们观想为诸佛、缘觉、罗汉。为什么呢?因为三乘圣贤都同法同食,只因为我们是凡夫,所以看不出谁是真正的圣贤。虽然看不出,但我们可以这样观想,让自己怀着恭敬和清净之心进入大众之中。
  “次欲入堂,若门西坐者,从户外旁门西颊,先举左脚,定心而入。若出门者,还从西颊,先举右脚而出。”准备进入大殿或斋堂时,如果座位在大门西边,就要从门的西边进入,先抬起左脚,身心安然地进入其中。出门的时候,还是从西边出去,先抬起右脚,动作轻柔地出去。
  “若在门东坐者,反上可知。不得门内交过。”如果座位在大门的东边,那么将以上所说的顺序反一下就行了。比如进入时先抬起右脚,而出去时先抬起左脚。不得随便在门内交叉而过,比如座位在西边却从东边进入,座位在东边却从西边进入。这样就会横穿殿堂,干扰大众,影响殿内的庄严气氛。
  “若欲坐时,以衣自蔽,勿露形丑。广如《僧祇》。”准备坐下来的时候,需要把衣服整理一下,遮住身体,不要让身体暴露出来。因为印度出家人穿的是裙子,如果坐的时候不注意,容易影响威仪。具体规定,在《僧祇律》中有详细说明。
  在这一段中,先是说明进入公共场合时应有的心态,那就是对大众生起恭敬心,作佛想乃至罗汉想。然后说明具体礼仪,包括应当避免的问题,从而使身的威仪和心的恭敬相一致。

五、着用离俗

  《四分》云:不得着俗人裈裤、袄褶等。[13]

  今有服袍裘、长袖衫襦之衣,尖靴、长大靴,铜钵及碗,夹纻、瓦钵璭油等钵,及以漆木等器,并佛制断,理合焚除。
  《善见》:若多闻知律者,见余比丘所用不当法,即须打破,无罪。物主不得索偿。[14]

  第五,是关于出家人着装及用品的规定。《行事钞》有《二衣总别篇》,专门讲述相关问题,比如布料从哪里来,包括颜色、制作、使用,都有一套严格规定。此外还有《钵器制听篇》,是关于钵和其他器具的使用,比如钵的来源、质地、做法、使用等,也有详细说明。本篇只是作为僧人行仪的一部分,简单加以介绍。
  “《四分》云:不得着俗人裈裤、袄褶等。”裈裤,裤子。袄褶,古代一种便服。《四分律》记载,有比丘穿了各种俗装去见佛陀,希望佛陀允许出家人也能穿这些衣服,结果被佛陀呵斥了。在原始僧团,佛陀规定的如法僧装就是三衣,分别是安陀会、郁多罗僧、僧伽黎,此外,一切白衣所穿的衣服都不得穿。
  “今有服袍裘、长袖衫襦之衣,尖靴、长大靴。”襦,短袄。,同靿,即靴筒。道宣律师说,现在有人穿着长袍、皮衣、长袖短袄等,还穿着尖头靴、长筒靴,这些都是在家人穿的衣物,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和形象。
  “铜钵及碗,夹纻、瓦钵璭油等钵,及以漆木等器,并佛制断,理合焚除。”夹纻,脱胎漆器。璭油,上釉。这是关于钵的规定。出家人所使用的,通常是瓦钵和铁钵,现在有人使用铜钵、铜碗,还有夹纻漆钵、上釉的陶钵,以及漆木等器,都不是佛陀制定的如法器具,应该烧毁或打破,不再使用。
  “《善见》:若多闻知律者,见余比丘所用不当法,即须打破,无罪。物主不得索偿。”《善见律》说,如果有多闻知律的比丘,看到其他比丘使用的钵等物品不如法,可以直接将它们打破,这是不犯戒的。物主也不得让对方赔偿。
  总之,出家人的僧装和用品都有一定之规,不能自己喜欢用什么就用什么,更不能什么贵重就用什么。这么做,也是为了帮助出家人解除对物质的贪著。在家人往往会在衣服和用品上花很多心思和时间,尤其是物质丰富之后,经常挑得眼花缭乱,或者多多益善,什么都想要,最后成了物质的奴隶,甚至危身弃生以殉物,那还怎么解脱?

【注释】
[1]《十诵律》卷 58,T23-429 上
诸纳衣比丘着不净污纳衣,诸天神金刚神不喜,亦失威德。是事白佛,佛言 :不净污纳衣不应着,着得突吉罗。
[2]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 10,T09-461 中
具足受持威仪教法,是故能令僧宝不断。
[3]《摩得勒伽》卷 6,T23-601 下
打揵稚时,上座应前行前坐,当看诸年少比丘威仪,谁正谁不正。若有不正,当作相使知。若作相不知,语比坐令语知。若比坐不语者,上座起往语 :齐整威仪。行食时,上座言 :一切平等,与使唱僧跋。若白衣来,当使与食。若无食,若彼自不食,上座当为说法。
[4]《十诵律》卷 57,T23-418 下
上座法,若僧唱时,若打揵椎时,应疾到坐。坐已,看上中下座,莫令失次。教令相近坐,应示相。若不觉,应弹指向。若弹指不觉,应语比坐,应徐徐软语。若饮食时,上座应教 :一切等与。应待唱僧跋,一切众僧应随顺上座。
[5]《大智度论》卷 77,T25-601 上
佛勅弟子,若和合共住,常行二事,一者贤圣默然,二者说法。贤圣默然者是般若心,说法者说般若波罗蜜。
[6]《成实论》卷 8,T32-305 中
虽是实语,以非时故,亦名绮语。
[7]《萨婆多毗尼毗婆沙》卷 3,T23-524 上
不制剃发剪爪,佛说犯戒。
[8]《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》卷 14,T22-96 上
半月一剃,过此名为发长。
[9]《大般涅槃经》卷 4,T12-386 中
我涅槃后无量百岁,四道圣人悉复涅槃。正法灭后,于像法中,当有比丘,似像持律,少读诵经 ;贪嗜饮食,长养其身 ;身所被服,麁陋丑恶 ;形容憔悴,无有威德 ;放畜牛羊,担负薪草 ;头须发爪,悉皆长利 ;虽服袈裟,犹如猎师 ;细视徐行,如猫伺鼠。常唱是言 :“我得罗汉。”多诸病苦,眠卧粪秽 ;外现贤善,内怀贪嫉,如受痖法婆罗门等。实非沙门,现沙门像 ;邪见炽盛,诽谤正法。如是等人破坏如来所制戒律、正行、威仪。
[10]《十诵律》卷 51,T23-370 下
有五纯色不应畜,纯赤、纯青、纯郁金色、纯黄蓝色、纯曼提咤色。有五种大色不应畜,穹伽色、黔蛇色、卢耶那色、嵯梨多色、呵梨陀罗色。
[11]《四分律》卷 60,T22-1008 中
比丘至僧中先有五法 :应以慈心 ;应自卑下,如拭尘巾 ;应善知坐起,若见上座不应安坐,若见下座不应起立 ;彼至僧中,不为杂说论世俗事,若自说法,若请人说法 ;若见僧中有不可事,心不安忍,应作默然,何以故?恐僧别异故。比丘应先有此五法,然后至僧中。

[12]《十诵律》卷 41,T23-298 上
若欲下床时,应徐下一脚,次下第二脚,安徐起……入房中时,应牵橝闭户就床座,徐徐摄一脚,次摄一脚,结加趺坐,思惟法行。
[13]《四分律》卷 40,T22-858 上 ~ 中
尔时,比丘着串头衣,往佛所白言 :“此是头陀端严法,愿佛听。”佛言 :“不应着此衣,是白衣法,若着如法治。”尔时,比丘着袄往世尊所白言 :“此是头陀端严法,愿佛听。”佛言 :“不应着,此是白衣法,若着如法治。”尔时,比丘着皮衣,往佛所白言 :“此是头陀端严法,愿佛听。”佛言 :“不应着,此是白衣法,若着如法治。”尔时,比丘着褶,往佛所白言 :“此是头陀端严法,愿佛听。”佛言 :“不应着,此是白衣法,若着如法治。”尔时,比丘着袴,往佛所白言 :“此是头陀端严法,愿佛听。”佛言 :“不应着,此是白衣法,若着如法治。”尔时,比丘着行縢,往佛所白言 :“此是头陀端严法,愿佛听。”佛言 :“不应着,此是白衣法,若着如法治。”尔时,比丘着蒲草行縢,往佛所白言 :“此是头陀端严法,愿佛听。”佛言:“不应着,此是白衣法,若着如法治。”佛语比丘 :“汝痴人!随我所制,更作余事,如是一切白衣之法不得着。”
[14]《善见律》卷 8,T24-727 下
若比丘多闻知律者,见余比丘所用不得法,即取打破无罪。物主不得作是言 :“大德已破我物,应还我物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