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示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6 11:09:22

    在这殊胜的日子,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来认识观音菩萨,听闻观音法门,是对菩萨最好的纪念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6 11:13:57

    本文从七个方面解读了涅槃的美。这是代表佛菩萨所成就的功德之美,人格之美,是世出世间最为圆满、究竟的美,也是佛菩萨成功的标志。如果我们了解到,学佛正是帮助我们成就这样一种美好的生命,我想,它将成为每个人的心之所向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6 11:17:27

    本文主要从佛教的角度,通过建立道德准则、引导精神追求、使人心态超然、培养慈悲大爱、解决生死归宿、找回自己六个方面,讲述了信仰的作用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6 11:23:09

    2005年8月,济群法师应邀前往五台山,为“清凉之旅夏令营”的营员们作开示。本次夏令营主题是“《坛经》与人生佛教”。故法师围绕《坛经》,并结合目前大力弘扬的皈依法门,就如何从皈依住持三宝到成就自性三宝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6 11:26:22

    我们在选择信仰的过程中,往往迷茫困惑,患得患失;有了信仰之后,依然心无所住,游移不定。正因为如此,虽然信佛者逐年增多,社会对佛法的需求也日益增长,却没有改变整个教界信仰淡化的趋势。­也就是说,这些皈依和修学总体上是有数量而无质量的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7 09:12:29

    《道次第》的核心内容;如何信受并发起菩提心;受持菩提心的要领;关于自他相换;菩萨道的修行;大乘的慈悲和声闻乘的四无量心;止观的实质;分别与无分别;分别与执著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7 09:14:41

    业的造作与积聚;业的认识;业力与忏悔;无生忏和心的本质;烦恼、业、果报;承前启后的中士道;以观苦巩固出离心;从认识苦到解脱苦;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;解脱道和菩萨乘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7 09:14:57

   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;关于依止法;如何成为具格弟子;下士道修学中的注意事项;暇满、义大、难得;辩证看“无暇”;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;如何念死无常;皈依三宝的意义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7 09:35:40

    关于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关系,《道次第》中是以出离心作为菩提心生起的基础。所以,解脱道又称共中士道。所谓共,就是将之作为菩萨道的组成部分。作为菩萨来说,同样要有出离轮回的愿望,同样要解除惑业,区别是在于所缘境界。声闻的出离心是追求个人解脱,而大乘的菩提心是将这种出离愿望由己及人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7 09:37:01

    本论安立了上中下三个层次。下士道,即通常所说的人天乘,主要修学内容包括念死无常、念三恶道苦、皈依三宝、深信业果。中士道,即通常所说的声闻乘,是以解脱为修行目标,主要修学内容为发出离心、念轮回苦等。上士道,即通常所说的菩萨乘,是以无上佛果为修行目标,主要修学内容为发菩提心、行菩萨行等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7 09:39:54

    整部《道次第》,以菩提心贯穿始终,使三乘佛法次第井然,层层递进。其中又包括两大内容。首先是人天乘、解脱道与菩提心的关系。经由菩提心的统摄,使下士道、中士道成为菩萨道的前行。宗大师在《道次第》中,以菩提心融会三乘修法,与《法华》思想一脉相承。既对其深意作了诠释和解说,更建构了切实可行的修行理路,堪称解行并重的修学纲要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7 09:41:55

    《道次第》中“略示修法”的部分,主要针对依止法而言。事实上,念死、念恶道苦、菩提心等很多观修内容,皆可按加行、正行、结行、未修中间的步骤进行修习。除更换正行部分外,加行、结行和未修中间大致相同。乃至我们学习唯识、中观等法门,也可根据这一流程落实于止观实践中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7 09:44:07

    《道次第》的引导,将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圆满。下士道又称共下士道,中士道又称共中士道。下中上根机的人都能从中找到成佛修行的契入点而最终圆成佛道。这一建构非常殊胜。具备这个框架后,无论今后学习解脱道还是菩萨道,都能很好地处理并衔接彼此的关系,而不会走向片面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7 10:31:03

    《道次第》的修学理路,从道前基础开始,经下士道、中士道而至上士道,概括了凡夫直至成佛的整个过程,内容极其丰富。若无有效的学习方法,依然会不得要领。那么,我们学习《道次第》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?我觉得,主要是抓住两点——首先是目标清晰,其次是方法正确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7 10:33:29

    作为佛法修学,是存在一个普遍规则的。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规则,具备这个基础,才有能力继续学习任何法门,才不会出现偏差。否则,过早的一门深入往往会带来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,就像盲人摸象那样。虽然也摸到了,但只是局部而已,对整体依然一无所知。甚至会因为对局部先入为主的印象,从此放弃对整体的探究,这是很可悲的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7 10:36:00

    如何才能走向解脱?《道次第》就为我们指明了一条稳健而直接的道路。整个“《菩提道次第略论》系列讲座”有114讲,这是我在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的讲课录音,也是我近年来向信众大力推荐的。我看弟子的标准就是,是否用心学过这套《道次第》。凡是没有在这上面下过功夫的,都不能算是我真正的弟子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7 10:39:00

    本书收录有济群法师关于《道次第》的系列开示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9 12:22:21

    三藏十二部典籍,说的就是我们的心行,只是阐述的角度和方式不同。当你看不透自己时,或许会眼花缭乱;当你看清自己时,一切都了如指掌。比如我们了解这张桌子,不管人家怎么解释,你都很容易明白。如果根本没有见过这张桌子,仅仅听了很多关于桌子的不同描述,就自以为是地进行研究,不过是根据妄想在分别。分别来分别去,结果还是妄想,而且会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9 12:29:06

    三性代表了唯识宗认识世界的三个层面,也是整个唯识理论的建构基础。所谓三性,即遍计所执性、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。在唯识宗,性和相的概念是相通的,又称遍计所执相、依他起相和圆成实相。通过三性,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空与有的真相,获得中道的如实智,从而摆脱生命中的一切迷惑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9 13:31:37

    玄奘三藏从小就发愿“远绍如来,近光遗法”,我们也要以此作为自己的愿力,传承佛法,利益众生。如果今天的佛子都能具有这样的情怀,不仅是佛法之幸,也是众生之幸,世界之幸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9 15:38:04

    皈依、发心、正见既是佛法基础,也是佛法根本。其中,皈依是佛法的根本;发心是修行的根本;正见是解脱的根本。佛法虽然博大精深,但离不开这些基础,离不开这些根本。若想修学有所成就,必须在这些方面下一番功夫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9 15:42:06

    作为出家人来说,不仅要以成就解脱为目标,还担负着住持佛法、化世导俗、利益众生的责任。怎样才能完成这些使命?真正的利益,就是传播解脱经验。这不仅是众生的需要,也是自身修行的重要助缘。当我们一心想着利益众生时,我执就会随之弱化。所以,利他行也是和解脱相应的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9 15:44:10

    关于如何学佛,要谈的内容很多。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,我们不仅可以涉猎汉传八大宗派的经论,还能了解南传和藏传佛教的内容。而从佛学院的教学来说,除了各宗义理,又包括佛教史、戒律清规及相关文化知识等,可谓包罗万象。要在短短几年掌握这么多内容,实非易事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0-07-09 15:46:20

    我们要知道修学的重点在哪里。如果抓不住重点,只是停留于外在的、形式的学习,或是忙着做点什么,结果都是不得要领。甚至会被凡夫心利用,助长我法二执,成为轮回资粮。不是说,做什么事就一定是修行,关键在于怎么做,用什么心去做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1-01-05 19:01:54

    心灵世界是一个生态系统。正见及皈依、发心、忏悔、持戒的作用,就是改造整体环境,使之得以清理并达到平衡。在此前提下,再来训练专注就容易了。所以我们前期所学的这些,都是契入核心的助缘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4-01-18 09:31:16

    如何认识并提升自己?正是儒释道文化的长项。对中国人来说,我们有共同的血统,但更重要的,是传承东方文化的道统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4-01-18 09:39:27

    译经不仅是把佛典从梵文翻译过来,完成语言的转换,还要由来自印度等地的高僧大德对这些经论进行诠释,让学人了解其中内涵。可以说,对任何一部经典的弘扬,乃至建宗立派,都是从译经开始的。  查看全文>>


  • 觉醒  发表于 2024-01-18 10:12:49

    对人的心理具备正确认识,是心理治疗必须具备的“见地”。见地的高度,代表心理治疗师对心的认识高度,决定心理治疗的最佳效果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禅宗的见地和方法,为解决心理问题提供了最究竟的理论依据,最直接的实践方法。  查看全文>>


123 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