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唯识】 辨无上乘品第七·之三
辨无上乘品第七·甲二、正行无上·乙三、随法正行:丙一、无散乱转变;丙二、无颠倒转变 [原文]
【唯识】 辨无上乘品第七·之四
乙四、离二边正行:丙一、一性异性边;丙二、声闻外道边;丙三、有情增减边;丙四、法增减边;丙五、所能治边;丙六、常断边;丙七、所能取边;丙八、染净边;丙九、有非有边;丙十、能所寂边;丙十一、怖畏边;丙十二、所能取边;丙十三、正邪边;丙十四、有无用边;丙十五、不起及时边;乙五及六、差别无差别正行 [原文]
【唯识】 辨无上乘品第七·之五
辨无上乘品第七:甲三、所缘无上;甲四、修证无上;甲五、结颂 [原文]
【禅宗】 话说《坛经》
禅宗建立的基础;从妄心入手的渐修;由真心建立的顿悟;禅宗的起源及发展;如何看待《坛经》的版本;从修行意义上说,《坛经》开显的方法,能使我们以最快速度开启内在智慧,亲见本来面目。 [原文]
【禅宗】 行由品第一·之一
一、求道因缘:1.闻《金刚经》,心即开悟;2.初见五祖;“行由品”主要是六祖自述身世及黄梅求法、开悟得道的过程。 [原文]
【禅宗】 行由品第一·之二
二、得法经过:1.征选传人;2.神秀作偈;3.惠能作偈;4.五祖传法;禅宗提供的,正是这样一种自悟自解之道。没有谁是救世主,每个人只能独立自主,自力更生。 [原文]
【禅宗】 行由品第一·之三
三、接引惠明;为什么在“不思善,不思恶”的一念反照之际,就能明心见性?关键在于,那一刻能彻底放下,没有能思,没有所思,而又明明了了,那就是心的本来面目。 [原文]
【禅宗】 行由品第一·之四
四、剃度出山;《行由品》主要介绍了惠能从初闻佛法至得道弘法的经历,包括求道因缘、得法经过、剃度出山等,其中的每一部分,都显示出惠能不同寻常的深厚善根。 [原文]
【禅宗】 般若品第二·之一
一、释摩诃般若——开显觉悟本体的特征;六祖通过对般若的阐述,为我们开显了觉悟本体的特征。同时特别强调,般若需要用心体证,而不是谈玄说妙的素材,不是用来挂在嘴边的。 [原文]
【禅宗】 般若品第二·之二
二、释波罗蜜——此岸与彼岸;三、顿悟法门的摄机;当我们陷入迷妄不觉的状态,看不清自己,看不清世界,那就是凡夫。一旦体认并安住于觉悟本体,当下就是佛。 [原文]
【禅宗】 般若品第二·之三
四、即心是佛,自悟自救;五、般若法门的殊胜;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主要区别之一,在于提倡自力。这一点上,禅宗做得尤为彻底,让学人直接体认即心是佛,体认自心与佛的了无差别。 [原文]
【禅宗】 般若品第二·之四
六、无相颂;所谓无相,即空性的特征,觉悟本体的特征。这首偈颂体现了顿教法门的修行特点。 [原文]
【禅宗】 疑问品第三·之一
一、功德非福德;区分功德和福德的关键在于心行,如果是心外求法的善行,所成就的只能是福报而非功德;如果是心无所住的善行,不论做什么都可以成就功德。 [原文]
【禅宗】 疑问品第三·之二
二、净土在心中;当我们迷失觉性,就会呈现众生的生命状态。当我们体认觉性,当下就与十方诸佛无别。 [原文]
【禅宗】 疑问品第三·之三
三、在家修行;修行的关键在于见地和用心。只要见地高超,用心到位,无论做什么都可以是修行。 [原文]
【禅宗】 定慧品第四·之一
一、定慧一体;二、一行三昧;定是慧之体,慧是定之用,两者的关系犹如灯和光,名称虽不同,实质却是相同的;一行三昧就是证得空性、证得真如的一种大定。 [原文]
【禅宗】 定慧品第四·之二
三、禅门三大要领;顿教修行的三大要领,即“无念为宗,无相为体,无住为本”。可以说,这是对本门最精辟的归纳。 [原文]
【禅宗】 坐禅品第五
一、如何坐禅;二、何为禅定;《坐禅品》讲述的,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坐禅或禅定,而是立足于至高的见地,处处以本分事相见,处处从见性的角度契入。 [原文]
【禅宗】 忏悔品第六·之一
一、五分法身;二、无相忏悔;《坛经》提供的忏悔方法,是立足于觉性,从根本上铲除恶业生起的基础。 [原文]
【禅宗】 忏悔品第六·之二
三、发四弘誓愿;四、无相三皈戒;皈依的最终目的,不是寻找一个外在依靠。而是通过外在的三宝,帮助我们成就内在的三宝,也就是《坛经》所说的自性三宝。 [原文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