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《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·安居策修篇》解读【全书链接】

  注:以下目录是为了方便查看,根据网页链接设置的,非书本目录。

  第一章·安居处所及时间·第一节
  第一章·第二节·时间安排
  第二章·分房法·第一节
  第二章·第二节·问答释疑
  第二章·第三节·辩余相
  第三章·作法不同·第一节
  第三章·第二节·约时处人法分辨
  第四章·遇缘成否·第一节·之一
  第四章·第一节·有难移夏·之二
  第四章·第二节·受日逢难
  第五章·功德衣及解界法
  第六章·受日出界·第一节
  第六章·第二节·受日法·之一
  第六章·第二节·受日法·之二
  第六章·第二节·受日法·之三
  第六章·第三节·受日作法
  第六章·第四节·特别说明


济群法师

  安居,也叫夏安居、雨安居,坐夏、夏坐。按印度的传统,一年分为三季,每季四个月,分别是热季、雨季和凉季。从这些名称中,就可看出各自的气候特点,即炎热、多雨和凉爽。以中国的农历计算,四月十六日到八月十五日这段时间为雨季。在此期间,僧人不能外出参学,而应定居一处,精进闻思,勤修道业,于戒定慧三学有所增长。
  安居并不是佛教特有的,而是印度各宗教共有的传统。佛教僧团成立之初,并没有安居制度。律典记载,当时有些僧人终年在外云游,在雨季,由于暴雨涨水,涉水行路时就会漂失衣钵、坐具等,狼狈不堪,威仪顿失。结果引起居士们的讥嫌,认为鸟兽都有巢窟住处,僧人也应该定期潜修。所以,佛陀就确立了安居制度,规定僧人在每年雨季有三个月的定期专修,闻思法义,静坐禅观。安居的另一个缘起,则是为了避免伤害生命。因为夏季是草木生长、动物繁殖的季节,四处都是虫蚁,行走在外,容易践踏草木,断他命根。只在特定范围内活动,也是为了护生起见。
  对于今天的出家人来说,安居尤其重要。因为现在的出家人事务繁忙,如果终年忙于做事,没有一定时间用来专修,以此增长道业,检讨心行,时间长了,很容易陷入做事的串习中,做出一堆名闻利养和人我是非,甚至和在家人没有多少差别。
  本篇名为“安居策修”,安居,即在事先划定的界内安住,不能随意外出。当然,有特殊情况也可请假,称为受日。策修,即勤策三业,进修心行。未生善令生,已生善令增长;未生恶令不生,已生恶令灭除。《资持记》的解说,是“形心摄静曰安,要期在住曰居;随时警励曰策,三业逐善曰修”,非常精辟。
  夫静处思微,道之正轨。理须假日追功,策进心行。随缘托处,志唯尚益。不许驰散,乱道妨业。故《律》通制三时,意存据道。[1]
  文偏约夏月,情在三过:一、无事游行,妨修出业。二、损伤物命,违慈实深。三、所为既非,故招世谤。以斯之过,教兴在兹。
  然诸义不无,指归护命故,夏中方尺之地,悉并有虫。即《正法念经》云:夏中除大小便,余则加趺而坐。[2]

  故知护命为重,佛深制之。必反圣言,罪在不请。结业自缠,永流苦海。极诫如此,依文敬之。
  初中分五:一、安居缘,二、分房法,三、作法不同,四、夏内遇缘成不,五、迦提五利,解界是非。

  首先,道宣律师通过前言说明了安居的意义和作用。
  “夫静处思微,道之正轨。”静处,静坐,或指安静的修道环境。思微,观照诸法实相。安住一处,静心禅修,思维并践行戒定慧三学,这是走上解脱道乃至菩提道的正确途径。
  “理须假日追功,策进心行。”假日,限定时间,如结夏为期三月。追功,加功用行。策进,鞭策和改善。这就需要在限定时间内,全力以赴地用功办道,调整心行,于道业日有增益,证增上果。即使不曾证果,也是种下证果之因。修行,无非是把心从贪嗔痴的串习中调整出来,安住在戒定慧的轨道上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安居,那就是“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”。
  “随缘托处,志唯尚益。”凡夫往往心随境转,所以修行需要有良好的外缘。在安居期间,必须选择一个如法处所,或是城市寺院,或是林野兰若,或是岩穴山洞,随缘而定。所谓如法,就是远离五种过失,具体内容会在下面介绍。当然,仅有外缘还不够,关键要有正确的发心。安居的发心大体有三种,一是为了个人修行,二是为了利益他人,三是为了料理三宝事。正确的发心,应该是希求出离解脱,进而自利利他,续佛慧命。
  “不许驰散,乱道妨业。”在安居期间不可以到处乱跑,否则就会妨碍修道的正业。驰散包含两层意思,一是身体的安住,二是内心的安住。唯有身心都安住下来,才不会造作身口意恶业,妨碍戒定慧的修行。因为修行是生命改造工程,如果没有勇猛的发心、持续的努力,是很难见效的。
  “故律通制三时,意存据道。”三时,春、夏、冬三季,或称热季、雨季、凉季。在戒律中,因为比丘一切时游行,踏生草木,断众生命,招致世人讥嫌,所以佛陀规定比丘不得一切时游行。虽然安居规定在夏季,但在制定安居的缘起中,佛陀是希望出家人不要一切时游行。这个一切时不仅指夏季,同时也包含春、冬两季。而所谓的游行,也不仅指身体的游行,同时也包含内心的驰骋和散乱。对于出家人来说,不论在什么季节,都要以内修外弘为业,不可无事游行,徒增散乱。所以说,将心安住于法,是任何时候都应该做的。
  “文偏约夏月,情在三过。”关于安居的条文规定,特指夏季,这是因为夏天游行会有三种过失。
  “一、无事游行,妨修出业。”第一,如果没什么事却到处游行,将妨碍修行,妨碍出离解脱的正业,此为自损。就像社会上的人,无聊了就到处走走,说是为了放松,其实多数时候只是散乱罢了。
  “二、损伤物命,违慈实深。”第二,夏天草木繁盛,虫蚁遍地,在外游行容易踏伤生灵,此为损他。因为出家受戒时已发愿尽形寿不杀生,必须于一切众生离杀害想。如果损伤物命,就违背了这一慈悲的誓言。
  “三、所为既非,故招世谤。”第三,这种行为是不如法的,容易招致世人的讥嫌和毁谤,觉得这些沙门虽然口称“我知正法”,却任意“蹈杀生草木,断他命根”,可谓言行不一。此为自损损他,不但有损沙门形象,也让世人造作口业。
  “以斯之过,教兴在兹。”因为夏天游行有这样三种过失,所以佛教才有夏安居的规定。当然,以上三种理由也是通一切季节的,所以下面会进一步说明在夏季安居的特殊理由。
  “然诸义不无,指归护命故,夏中方尺之地,悉并有虫。”诸义,以上所说的三个理由。作为安居的缘起,是要远离以上三种过失,但其中有两条是通一切时的。比如夏天游行妨碍修道,春冬游行同样妨碍修道,同样会招致世人讥谤。唯有第二种惜生护命,才是在夏季安居的特殊理由。在夏天,哪怕方寸之地都有各种虫蚁,只要外出走动,很容易践踏或伤害这些小生命,所以特别要多坐少行。
  “即《正法念经》云:夏中除大小便,余则加趺而坐。”所以《正法念经》说:比丘们在夏天时,除了大小便以外,其他时间都要安然禅坐,不要到处乱走,免得误伤生灵。
  “故知护命为重,佛深制之。”所以在安居的三个理由中,佛陀特别安排在夏季的特殊原因就是为了护生。
  “必反圣言,罪在不请。结业自缠,永流苦海。极诫如此,依文敬之。”极诫,即律制,佛陀教诫。如果违背佛陀的教诲,违背戒律的规定,必然是要得罪的,最终会被自己造作的恶业缠缚,在苦海中生生世世地轮回,永远没有出头之日。所以对律文的各种规定,我们应该信受奉行,没有通融的余地。
  “初中分五:一、安居缘,二、分房法,三、作法不同,四、夏内遇缘成不,五、迦提五利,解界是非。”以上,简单介绍了安居的缘起和作用。关于安居,本篇主要从五个方面说明。第一,是关于安居处所的选择、时间的安排、闰月的处理等。第二,在安居期间,僧团的住房、卧具要重新分配,应该如何分配。第三,怎样履行安居的手续。第四,结夏期间如果遇到特殊难缘(命难和梵行难),应该如何处理。第五,结夏安居之后,比丘因为安居的功德,能获得迦絺那衣的犒劳,享受五种利益,具体应该怎么做,以及如何解界的规范。
  本篇还附带说明了受日的问题,这也是《安居篇》的一个重点。受日,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请假。安居期间,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处理,也是可以请假的。至于可以请多少天假,又以什么理由请假,在受日这部分有详细说明,几乎占了《安居篇》近半的篇幅。

【注释】
[1]《四分律》卷 37,T22-830 中
尔时,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时六群比丘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。时夏月,天暴雨,水大涨,漂失衣钵、坐具、针筒,蹈杀生草木。时诸居士见,皆共讥嫌 :“沙门释子不知惭愧,蹈杀生草木。外自称言 :我知正法。如是何有正法?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,夏天暴雨,水大涨,漂失衣钵、坐具、针筒,蹈杀生草木,断他命根。诸外道法尚三月安居,此诸释子而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,天暴雨,水大涨,漂失衣钵、坐具、针筒,蹈杀生草木,断他命根。至于虫鸟尚有巢窟止住处,沙门释子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,天暴雨,水大涨,漂失衣钵、坐具、针筒,蹈杀生草木,断他命根。”时诸比丘闻,其中有少欲知足、行头陀、乐学戒、知惭愧者,呵责六群比丘言 :“汝云何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?夏天暴雨,水大涨,漂失衣钵、坐具、针筒,蹈杀生草木。诸居士于草木中有命根想,令居士讥嫌故得罪耶。”时诸比丘往世尊所,头面礼佛足,在一面坐,以此因缘具白世尊。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,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 :“汝所为非,非威仪,非净行,非沙门法,非随顺行,所不应为。云何六群比丘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,夏天暴雨,水大涨,漂失衣钵、坐具、针筒,蹈杀生草木。居士于草木有命根想,讥嫌故,令居士得罪。”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,告诸比丘 :“汝不应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。从今已去,听诸比丘三月夏安居。”
[2]《正法念处经》卷 46,T17-276 上
于夏天时,除大小便,更不余行乃至一步,畏杀虫故